市污水处理厂每年可削减4500吨COD
生活污水经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成为可一眼望穿的“净水”。
东埔河成功综合整治后,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都进入了污水管网。
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市区生活垃圾在市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两条直径1米的过江污水管道,如同蛟龙,使新市区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生态优先,环保至上,环境保护和创模工作令河源的生态环境更优良。
河源现在还是一个“穷市”,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8亿元,去年预计达到24亿元,财力可谓薄弱。
以这样的小财政,如何办好环保?这个让很多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河源却给出了干脆的答案:河源是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肩负着保障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东江中下游地区4000多万人口饮水安全的重任,在发展上要“生态优先,环保至上”,在投入上要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保障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倾斜,向保障创模工作的顺利推进倾斜。通过建立正常增长机制保证环保支出,通过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广泛争取各级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河源以小财政办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大环保,以小财政办出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先进环保。
全国为数不多有湿地公园的污水处理厂
“这水好清,能不能喝啊?”在市城南污水处理厂,看到从出水池舀起来的水清澈无比,状如纯净水,总有人这样问。
这样的水,确实很接近可以直接饮用的水质。乌黑发臭的生活污水,在市城南污水处理厂“转一圈”之后,不仅看起来清澈透亮,而且其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Ⅲ类的标准。
这一切要归功于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不仅是广东产业转移园中首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而且可以说是广东产业转移园已建成的最“豪华”的污水处理厂,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建有湿地公园的污水处理厂。经过污水处理厂和人工湿地公园的双重处理,才有了如此令人赞叹的水质。
两次先进工艺实现“双减排”
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污水处理厂占地5万平方米,人工湿地公园占地3万平方米。工程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5万吨,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7900万元。
与我市所有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样,这座污水处理厂也是采用先进的微孔曝气氧化沟技术。COD等污染物首先在氧化沟内“死伤无数”。在氧化沟内,微生物与污水中的氮、氨、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亚硝酸盐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亲密接触。微生物藏身在活性污泥中,有夜光虫、线虫、十字藻、衣藻等几十种,它们分别有厌氧、缺氧、好氧等特性,分别在氧化沟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中大显身手,大口大口地“吃”掉那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就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通过生化反应消耗掉污染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生长。然后,在经过沉淀等工序,通过地下管道,再经砾石层等进入人工湿地公园。
第二次污染减排就在人工湿地公园内发生。在人工湿地公园,由细到粗,湿地公园铺有3层、高达三四米的砂石,上层种植了美人蕉、纸莎草、再力花、香根草、花叶芦荻、风车草6种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和水体适合厌氧、缺氧、好氧三大类微生物的生存,建立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同时还能发挥吸附作用。这些微生物又像在氧化沟内一样,和进入湿地公园的上清液中的有害物质再次“战斗”,通过生化降解“吃”掉有害物质,SS(悬浮物)、色度、CODCr(化学需氧量)、BOD5(5日生化需氧量)、TN(总氮)、NH3-N(氨氮)、TP(总磷)等指标进一步下降,以CODCr为例,大约可以再降低5毫克/升。水渗透到砂石底部后,再由管道搜集,到达排水口。
每年减排1500吨COD
自2008年建成通水以来,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使我市污水处理事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腾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同时也为东江中下游城市安全用水和我市创模提供了可靠保障。
据市城南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李迪武介绍,目前该厂平均日处理生活污水达2.3万吨,每年可削减COD约1500吨。
如果你对这样的数据没有概念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对比。2009年,我市COD的排放量是2.06万吨,也就是说,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减排的COD相当于全市排放的COD的近7.3%。因此,好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艺流程、较高的投资,产生的环境效益非常可观,让人惊喜。
全省污水治理最强企业建“一县一厂”
技术国内先进 管理系统全自动
去年,紫金、东源、和平、龙川、源城等5座县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并通水调试,实施试验运行。加上2004年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连平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我市全面实现“一县一厂”目标。
市环保局副调研员罗思华介绍说,如果没有采取BOT(基础设施特许权)捆绑招标形式建设县区污水处理厂的话,要五县一区各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完成“一县一厂”的建设任务。
罗思华说,2007年,省政府要求各地级市要在2009年完成“一县一厂”的建设任务。当时我市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都没钱,更何况要建“一县一厂”,真的是想都不敢想。但这是省政府下达的环保任务,必须完成。
2007年12月,市环保局经多方考虑,最终提出一个想法:县区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起打包,对外招投标,也就是采取BOT模式。BOT模式在国际多个领域被广泛采用,它是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将由政府投资经营的污水处理厂,授予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在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向用户收取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特许期满,项目公司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
当时市委书记陈建华知道这一想法后,认为特别好,批示可以操作,尽快实施,并要求挑选实力雄厚、资质齐备、业绩优秀的企业建设各县区污水处理厂。
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市环保局开始各项调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做标书,不久后确定了省广业环保产业集团旗下公司为中标企业。罗思华说,之所以选择广业公司,是因为该公司在污水治理技术、工艺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全省前列,拥有省内最多的人才和资源,工艺和管理都比较先进。其中,“一县一厂”的曝气氧化沟曝气头就很先进,曝气头可以直接吊起来进行维修,而别的企业大多只能将氧化沟中的水放干,将池底的污泥清理后,再将曝气头拆掉才能进行维修。
2008年10月,全市11个污水处理厂(包括县区污水处理厂)同时奠基动工,我市由此成为粤东西北地区最早动工建设县区污水处理厂的地级市,也是全省第一个采取BOT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山区市。
罗思华说,市委、市政府对“一县一厂”建设非常重视,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检查,采取每半个月督办一次的办法,进一步加快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同时,我市还下发了《关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实行问责制的通知》,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实行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县区,除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外,还实行项目限批,该县区当年环保方面考核列为“不合格”单位;对未能如期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的县区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单位及领导的责任。
县区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虽然没有遇到什么技术难题,但是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如龙川和源城,在施工时就分别遇到了地下水和流沙下沉导致管网断裂等难题,不仅耽误了工程,还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另外,由于穿过铁路的管网存在报批程序繁杂、施工难度大等问题,东源和源城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派出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才将问题解决。
这些污水处理厂全部采用国内先进的工艺和自动系统管理,出水水质全部达标排放。
“污龙过江”大显神通 水下“地铁”日输送3.5万吨生活污水
如今,新市区每日产生的3.5万吨生活污水,正通过两条长300米、直径1米的管道跨过新丰江,然后输送到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如此神奇而又浩大的工程乃是河源市区生活污水跨新丰江管道收集工程,它被当地人生动称为“污龙过江”。“污龙过江”可谓是大显神通,新市区的生活污水“乘坐”着水下“地铁”进入了市污水处理厂,使得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原来约69%一跃至90%以上。
其实早在2000年,市区生活污水跨新丰江管道收集工程就被原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但苦于资金问题,整个工程被搁置多年。2008年7月,市委、市政府对该工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并于2009年7月启动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同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2010年2月8日实现通水。工程开工虽晚,却给了市委、市政府进行高起点规划的契机;工程用时虽短,却以泵站配合过江沉管的先进工艺为手段成为我市创模工程的一大亮点。
两根压力管全管一次下沉最深至水下9米
熟悉工程的市环保局副调研员罗思华介绍说,两条硕大的过江管道采用的是全管一次性下沉技术,即把两条各300米长的管道全部焊接好,然后一次性全部沉入江底。
罗思华说,由于新丰江水位每天都在变化,工程队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为确保管道顺利过江,工程队事先在江底挖好沟槽,之后在水面上完成管道的焊接工作,并让两条管道同时一次性下沉。“各300米的两条管道要一起沉到预定的位置,且管、槽不能受到损坏,这一切都要经过技术方面缜密的测算。”罗思华说,沉放管道时,要先往管道里灌江水,管道“喝”饱了水,体重增大便会慢慢沉入江底,“躺”进预先挖好的沟槽内。
罗思华说,为确保过江管道不影响新丰江航道安全,两条管道采用了两根压力管平行过江的技术,深埋在新丰江水下,最深处达9米,最浅处也达到5米,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管道两根管平时一用一备:一旦其中一根发生故障,可关闭进水阀,打开排空阀进行检修,而另一根则继续正常运行,确保污水畅通过江送到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德国ABS全自动水泵每天可送16万吨污水过江
新市区生活污水要顺利过江,当然也离不开配套工程泵站的建设。泵站就相当于这条水下“地铁”的发动机,没有它“污龙”是过不了江的。
河源市跨新丰江过河管道污水泵站于2009年10月动工兴建,2010年2月8日通水,位于市区珠河大桥下河源文化广场地段,占地面积约760平方米。该泵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机械设备工作区,主要功能是自动破碎格栅,提升污水压力泵送过江。二是配电控制监控区,监控启闭控制泵站的全部设备运作情况,是泵站的指挥中心。
罗思华说,泵站建设立足超长远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德国ABS全自动进口水泵,用6台90千瓦大型进口水泵提升压力泵送污水过江,日过水量高达16万吨,可满足城市20年的发展。目前,泵站实际装机4台,规模为12万吨,另外两台已经预留了空间位置。
罗思华说,泵站施工的时候遇到了泵坑下沉难题,要把泵坑深埋到地下13米处,而地下水就在5米处,怎么办?工程队采取了沉井施工的办法,把整个泵坑一次性做成,然后带水开挖,让泵坑自沉,同时还要进行抽水和外围施工,让所有泵坑顺利到达预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