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产业转移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8.5亿元、同比增长36.3%;完成工业增加值126.2亿元、同比增长29.2%,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的60.5%、58.5%。产业转移园已经成为河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经营园区”理念的指引下,产业转移园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效益园区、惠民园区,正在成长为一座座“工业新城”
市高新区,正在崛起一座工业新城。去年,市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黄赞福 摄
制图/小小
宽广笔直的马路,草木葱翠的绿化带,鳞次栉比的楼房,银行、邮局、餐馆、学校、医院、运动场样样俱全……行走在市高新区,不敢相信自己置身于一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工业园区。这里既听不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也看不到一根大烟囱。这里,宛然一座“工业新城”。
这座“工业新城”近年来交出的成绩单,实在精彩——
2008年,成功竞得5亿元省财政竞争性扶持资金,成为全省首批3个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之一;
2009年,再次竞得5亿元扶持资金,成为省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最大的赢家之一;
201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2%,比2006年增长了3.52倍。
经过7年多时间的建设,市高新区已成为广东发展速度最快、产业集聚度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发展成果最惠民、环境保护最好、发展后劲最足的园区之一。今年2月21日,市委书记陈建华、代市长彭建文率队到市高新区调研。这是彭建文正式履新后调研的首站。市委市政府的两位主要领导一致认为,市高新区的发展变化,是新时期“河源人精神”的最好体现。
作为河源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阵地和践行“三反”理念、发展“四新”产业的主平台,市高新区是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一个标本和缩影。在河源,“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产业转移园格局已经形成,产业转移园已经成为河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河源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陈建华曾指出,河源推进经济、生态和文化“三大崛起”,经济崛起是基础、是核心。而经济崛起,必须依靠工业崛起;工业崛起,必然要以市高新区为龙头的一批工业园区的崛起为前提。
建市以来,河源工业发展从建市初期“一穷二白”起步,到尝试借助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来加快发展;从沿205国道埔前到仙塘段打造“工业走廊”,到2003年明确提出发展园区工业;从单一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工业园区,到借助省“双转移”政策与珠三角发达城市合作开发,河源通过摸索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既符合实际又能跟上时代步伐的工业发展模式,那就是坚定走“园区式、用地省、低污染、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聚集企业,形成产业链条是产业转移园的最大优势之一。投资规模达280亿元的汉能项目进驻市高新区后,引来了广东国华、南玻集团、恒泰豪太阳能等大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河源光伏新能源产业也被列入广东省规划发展的三大光伏产业基地之一。2007年以来,市高新区共引进“四新”产业项目65个,投资总额达400多亿元。
产业转移园已经成为河源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市产业转移园已开发面积53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61.7亿元,引进落户项目635个,已建成投产项目428个。2010年,全市产业转移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8.5亿元、同比增长36.3%;完成工业增加值126.2亿元、同比增长29.2%,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的60.5%、58.5%。“工业新城”的崛起,有效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发展后劲,加速了河源经济崛起进程。
“一区六园”差异化发展
广东现有3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河源就占了4个,分别是: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市高新区)、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这让兄弟市有点“眼红”,但河源还不满足,目前正在努力申报第五个,力争今年5月底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通过省级认定,届时河源将拥有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占全省的七分之一。
一个城市要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工业园区既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又能带动城镇发展,要推动园区建设与城镇发展良性互动、工业与第三产业互相促进,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富县强镇的重要增长极,规划就显得更为重要。
河源把高起点规划放在开发园区的首要位置。按照“工业新城”的发展思路,建设“工业卫星城市”是第一个理念,依据“一园一主业”的产业模式,实施差异化发展是第二个理念。正是在这两个理念的指引下,“工业新城”加速崛起,“四新”产业加快集聚。
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主要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医药,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光伏新能源产业。2010年,全市手机年产量达3450万台,年产值达125亿元,成为我市第一个产值超百亿元规模的高新产业。中兴通讯即将动工;汉能太阳能薄膜电池再过两个月将投产,恒泰豪、国华太阳能、旗滨集团等一批光伏产业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光伏产业链条正在“组装”……
河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转移园是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该园在2010年成功竞得1亿元省专业性扶持资金,明确发展新电子产业。目前,入园的46个项目中,有33个属新电子产业,占落户项目的71.7%。去年新电子产值9.68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51.7%,税收4187万元,占园区总税收的87.7%。
让“和平钟声”响彻世界是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提出的口号。该园致力打造钟表产业集聚基地,目前正在申报省钟表产业升级示范区。和平县提出,今年将确保8家企业投产,引进10家企业,园区工业产值和税收增长70%以上。
担任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攻手是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该园围绕打造“新型材料”区域品牌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已经引进115个项目,投产有80家。其中包括生产规模亚洲第三、年产值达3亿元、铝片生产国内第一的硬质合金龙头企业——富马硬质合金有限公司。
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正在推动隆坡新能源材料、都乐精密模具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制鞋、纺织等制造业。紫金县积极做好龙岗(紫金)产业转移园的申报认定,依托新基眼镜和汇骏光学城,发展光学仪器制造业;支持立国制药申报国家级高科技企业,以立国制药和正天药业为核心,打造新医药产业基地。连平已经获得省批准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并成功引进投资10亿元的新工艺陶瓷项目。传统优势产业矿产资源开发正在向精深加工转变。
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势。“一区六园”按照“一园一主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四新”产业组织招商,通过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
建设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工业园区建设一方面能加速工业化进程,为城市发展提供财力、产业支撑,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市场繁荣,推进城镇化。另一方面,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城镇化拓展的过程,既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人员就业问题,为城镇化发展聚集了人气、聚集了产业,从而使城市建设加快步伐。
在河源,无论是区位优越的市高新区还是相对僻远的福和产业转移园,都把园区开发当成“工业新城”来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生活设施配套,各工业园区都树立了这样一个理念——经营园区,建设效益园区、惠民园区。
每天早上的7点半左右,205国道埔前圩镇段,交通总会有点拥挤,自行车、摩托车首尾相连。一支庞大的上班队伍浩浩荡荡涌向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下午下班的时候,自行车、摩托车又从转移园汹涌而出,蔚为壮观。
这是市高新区和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带给当地的变化。“惠民园区”的建设创造了大批的就业岗位,农民不出远门,在家门口直接“转移”当工人。
2008年,省“双转移”战略实施后,河源农民的“转移”速度更快了。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免费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鼓励农民到本地企业就业,大大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广大群众真正共享了“工业新城”建设带来的成果。2010年,仅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就吸纳了农村劳动力9389人,其中本地劳动力6407人,占到68%。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7.1万人次,转移园吸纳本市劳动力达到10.7万人。
正是因为就近就业,家庭能兼顾,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的降低,“转移”成工人的农民收入增速也加快了。去年河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30元,同比增长10.3%。
“工业新城”不仅加速了河源的工业崛起,也推进了河源的城镇化。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成工人时,也在为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市民”,“工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河源园区工业特色也越来越明显。
■样本解读 比10亿元更宝贵的财富
这是一串闪光的荣耀——省级示范性转移园、“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在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分配中先后两次成功竞得共10亿元扶持资金……这些荣耀的主角就是市高新区。
10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究竟带来了什么?来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增速明显,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上年分别增长了58.6%和40.1%,其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增长68.8%和43.7%,增速比上年加快了37和27.7个百分点。
而河源并不仅仅是赢得了10亿元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因为这10亿元,河源收获了远比10亿元更为宝贵的财富——
中兴通讯、北京汉能、东芝移动显示(TMD)、广东国华、台玻、南玻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河源,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里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或计划增资扩产。10亿元的信心,如今魅力彰显。
由点及面,园区工业的蓬勃发展折射出河源经济的盎然生机。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实现工业总产值887亿元,同比增长29.2%;实现工业增加值232.5亿元,增长23%,全面完成了省分解下达我市的工业经济增长目标。其中,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为57.3%,我市“一区六园”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8.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6.2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了36.3%和29.2%。
这些令人欣喜的数字,让我们看到,10亿元的放大效应正在凸现。(日报记者 左利君)
■网友声音
“潮涌”:工业化的浪潮终于涌上了河源这块欠发达的高地,顶一个!我始终认为,河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做法是对头的,这比早十年搞工业都要强。
“似水流年”:大项目落户河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更多。例如,培育产业链和完善相关配套,一方面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工业和经济“蛋糕”,同时也可以提升产业优势,让企业愿意来、过得好、留得住。
“梧桐山上”:河源这些年发展快,说到底是工业发展快;以前“后无追兵”,说到底是工业发展“后无追兵”。工业是一个区域、一个地方发展最根本、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更可喜的是,河源不仅把工业搞上去了,还留住了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