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新闻河源新闻

软环境建设:为经济发展培育沃土

2011-04-29 10:53:32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软环境建设:为经济发展培育沃土
 

核心阅读

    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发展环境特别是以政务环境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成为决定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成为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河源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清除制约发展的藩篱,力破妨碍崛起的壁垒,致力营造一流的法制环境、一流的政策环境、一流的服务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致力培育经济发展沃土

    干净干事的党风政风,依法行政的政务环境,营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

    去年3月29日,陈建华等市领导在华师大招聘会现场为河源籍学子加油鼓劲。2007年至2010年,我市共赴华师大举办3次招聘会,均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亲自率队揽才,共引进了960多名高素质教育人才。 (日报资料图片)

\

近年来我市人才引进情况


    今天,河源教育大招聘又一次举行。代市长彭建文率队赴华南师范大学召开2011 年河源市教师专场招聘会,303个职位虚位待贤。

    这是河源连续第4年赴华师大举办这种大规模、高规格的招聘活动。此前3次,均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亲自率队揽才,共引进了960多名高素质教育人才。

    市委书记和市长率队揽才,是河源优化人才软环境的一大体现。而优化人才软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劣,既影响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市委书记陈建华曾指出,加快发展是河源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紧迫的任务,而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发展环境特别是以政务环境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成为决定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成为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在本月初召开的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彭建文指出,优质环境就是生产力,优质环境更是竞争力,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必须不断优化提升发展环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河源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清除制约发展的藩篱,力破妨碍崛起的壁垒,致力营造一流的法制环境、一流的政策环境、一流的服务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致力培育经济发展沃土,形成了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1、服务至上打造一流投资环境

    大项目“扎堆”,是近年来河源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项目从哪里来?靠骨干企业再造,靠传统产业升级,靠原有的企业技改,能产生一批项目。但是对于经济总量小,大项目、好项目少的河源而言,主要还得靠开放招商。

     怎样才能招到商?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一方要“腾笼换鸟”,一方要“筑巢引凤”,看上去是你情我愿、水到渠成,但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在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等相差无几,优惠政策拼至底线,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态势下,靠什么来吸引“候鸟”?靠什么来争夺产业转移的“落地权”?河源给出的答案是:看谁懂招商,看谁最亲商,看谁会安商,看谁能富商。说到底,就是看谁能真正打造出一流的投资环境。

    中兴通讯这艘新电子“航母”驶入河源,就是生动一例。

    早在2007年,中兴通讯派出的一支5人“探路队”路经河源,当时正在龙川调研的市委书记陈建华获悉后,立即赶回市区,亲自接待“探路队”并陪同考察,由此感动了中兴通讯董事长候为贵。从此,河源和中兴通讯步入“爱河”,频频“约会”。凡是中兴通讯派人来河源,市委书记或市长至少有一人陪同。此外,市委书记和市长还多次率队登门拜访中兴通讯高层。

    河源的亲商、爱商诚意,深深打动了中兴通讯高层。2010年7月16日,中兴通讯正式落户河源,成为河源“四新”产业这盘重大棋局中的重要一子。

    北京汉能、东江商贸物流城等几个“航母”级企业落户河源,背后同样有着类似的故事。

    党政“一把手”带头招商只是我市招商选资的主要经验之一。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营造以诚招商、以信安商、以服务助商的亲商环境,为落户我市的企业提供最优惠的电价、水价,实行“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纳税大户享受奖励等政策,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努力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我市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一”服务。“一站式” 办事:市民、企业和国内外投资者投资置业需办理的各种证照和手续,集中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业务窗口受理、办妥并发证;“一条龙” 审批:市行政服务中心将传统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对新上投资项目实行联合办公、同步审批,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一个口”收费: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银行收费窗口,按照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统一收款和开具发票,实行收费与收款分开,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行为,确保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时足额在行政服务中心银行窗口交入财政专户;“一个窗口”受理投诉:市行政服务中心在一楼咨询台设立投诉窗口,所有办事人员到中心窗口办事如有投诉事项,均由该中心统一受理并及时处理。

    2007年以来,单落户市高新区“四新”产业项目就达65个,投资总额高达400多亿元。中兴通讯、北京汉能等一批高科技、龙头型项目的落户,为我市壮大“四新”产业、实现经济崛起奠定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分析人士指出,河源的实践充分证明,环境聚财富,环境出效率,环境树形象;优化发展的软环境,是把河源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等比较优势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2、夯实人才基础 提供智力支撑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这句经典台词,生动地体现了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重要性。

    优化人才软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是河源能否实现率先崛起目标的关键。

    近年来,河源人才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吸附力逐年增强。从过去的“孔雀各自飞”,到现在的“凤凰纷回巢”,这一转变近年来在河源这片投资置业热土上悄然出现。

    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总体要求,通过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强教育培训,抢抓机遇招揽人才,建立长效机制吸引、留住人才,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各类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实行多方面优惠待遇。

    通过实施高层次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和高学历、高职称卫生人才津贴制度及引导鼓励本市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我市人才总量在“十一五”时期大幅度增长。统计数据显示,至“十一五”期末,我市人才总量约17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72.7%。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我市还注重培育人才,特别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成为近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2008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班150多期,培训干部5万多人次。

    河源开展党员干部大规模教育培训的做法,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充分肯定。在相关情况汇报材料上,汪洋批示“河源的做法很好”。

    “一个地区的发展,要靠区位、交通、资源和物质财富长期的积累等,但最关键的,还是靠人。”陈建华指出,河源要实现率先崛起,一个基本前提是夯实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培育干净干事的党风政风

    从上月起,我市又实施一项问责制度,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进行问责。至此,市委市政府在两年多时间内已出台了19项问责制。
 
    实施问责制,是我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着力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市培育干净干事的党风政风的重要举措。

    我市从强化廉洁从政教育、完善廉洁从政机制、加强廉洁从政监督、强化工作责任追究4个方面着手,着力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解决党风政风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法规制度,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由此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风尚和环境。

    2009年10月,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组对我市党政领导班子进行考核。从后来公布的民主评议“成绩单”看,群众对河源市党政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总满意度得分为77.91分,在全省排第11位;市委市政府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均排名第4位;在省管干部排在前10名的市委书记中,陈建华排在第3位。

    与培育干净干事的党风政风同步的,是政府转型。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简政放权,是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前后共4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改革工作,市政府缩减了一半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36个市直单位的行政审批项目48项,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市场或其他中介途径得到解决。市政府还要求有关部门必须改进服务方式,由企业上门向主动到企业上门服务转变,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源不少企业的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市政府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实施“暖企工程”,并从税收等方面入手,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从而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2009年,市政府在全省地级以上市政府绩效考核中居11位,比2008年前移一位。

    干净干事的党风政风,依法行政的政务环境,营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经济发展培育了一方沃土。


■样本解读

干部培训“缺什么补什么”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河源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加强干部培训,提高现有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我市在干部培训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针,“干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基本形成了具有河源特色的干部培训体系。

    首先是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五大”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为教育培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建立弘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新时代愚公精神的连平增坝思想教育基地和缅怀先烈、发扬革命传统精神的紫金苏区红色教育基地。

    其次,我市设立了河源论坛,经常性邀请高层次专家教授在千人大厅作讲座和辅导报告。

    再次,坚持“走出去”举办教育培训班。2008年,在中山大学举办了13期“中山大学河源市领导干部行政管理高级研讨班”,对全市960名市、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每期5天的全脱产培训。今年举办了7期科学发展增城、从化培训班,对1200多名市直、县区和乡镇党政干部进行了5天的脱产培训。去年8月底,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选派了25名处级以上干部到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开展为期14天的培训学习。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班150多期,培训干部5万多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深化了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内涵和要求的认识,强化了全市上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推动河源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声音

    “老虎要发威”:最近朋友来河源,都说河源看起来确实像一座城市了。河源市区很小,这是以前河源看起来不像城市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势没有出来。这几年河源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五路一桥”,显示出了河源作为城市的“味儿”。

    “老菜帮”:城市形象不仅仅是“面子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就像经商需要好的门面和小车一样,不然投资者就会对城市的发展和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我市这些年城市形象大提升,显示出了河源的气魄和自信!

     “槎城魅影”:河源的经济实力在一步步增强,基础设施在逐渐完善,盼望我们河源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工程和更多的民生工程,早一点建成“万绿水城”、“公园城市”,成为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好地方。


■专家视点

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李新家:
优化软环境宜商宜创业

    河源虽是后发城市,但发展速度很快,已全面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这一切得益于河源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创造一流的软环境,以优惠政策加优良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河源在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过程中,共清理取消了116项行政审批审核项目,进一步规范了审批程序,简化了审批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为企业提供全省最优惠的工业地价、电价和水价;实行“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的优惠政策;对22项行政事业规费实行免收,对16项有偿及技术服务收费实行减半征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努力让投资者体会到“选择河源就是播种希望,投资河源就是收获成功”。

    当前,珠三角正在大力实施产业转移,河源因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而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同时,河源是一个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这让河源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应该努力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源提供良好的载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境之争。河源作为后发城市,要想赢得发展,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营造重商、亲商的服务环境。政府部门尤其是经贸、外经贸、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要当好招商引资的“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还要为投资者生活居住、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便利,使他们安心在河源投资创业、兴业。

    一个地方的发展,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后发地区而言,更加重要。河源如何把握好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一鼓作气,打赢这场硬仗,实现经济新跨越?关键在于人,在于拥有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工作效率高的干部队伍。因此,河源在“十二五”期间可进一步加大对广大干部的培训力度,把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作为学习重点,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努力提高广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