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城市设计鸟瞰图
东江,孕育着南粤众多城市;新丰江,承载着河源悠久的文明。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地区,是河源展现客家风情、打造“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对城市发展、形象展示意义深远。历时两年多,《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终于出炉,并通过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批准。根据规划,“两江四岸”地区整体空间将形成“三横一纵,五区段多中心”的功能结构,呈现“珍珠相连,绿篱相间”的景观架构。
规划涉及面积达52平方公里
“两江四岸”地区西接万绿湖,东依连绵群山,南北串连数十个文化节点,是我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重要空间载体和体现我市“两江曲行万绿城,四岸漫透客邑情”的独特城市韵味的集中区域。
《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两江四岸”设计》)总规划涉及面积52平方公里,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从东源县城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北长约30公里,沿线纵深400米—500米的东江两岸;二是从新丰江大坝至东江长约7公里,沿线纵深400米—500米的新丰江两岸。其中,重点规划地区面积21平方公里,也就是位于我市中心城区的“两江四岸”核心地带,包括北至东江教育城、南至旅游大道,南北长约10公里的东江沿线地区;新丰江东西长约7公里的沿线地段,以及河源迎客大道东西长约3.4公里的地区。
山水交融的空间架构
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两江四岸”设计》规划设计单位)所长李洪斌介绍,《“两江四岸”设计》将所规划的52平方公里整体定位为生态长廊、休闲水岸、城市名片,形象定位则是古邑新貌、缤纷水岸。最终的目的是将东江沿岸发展成为中心城区的功能纽带,以250米见绿为标准,营造长约70公里的亲水休闲步道,结合地标式建筑,打造流影晨曦、桂山迎宾、宝塔悠韵、两江荟萃、恐龙公园、临江创展等六大自然人文节点,使其成为粤东北地区山水城市高品质的滨水空间;将新丰江沿岸发展成融合老城与新市区的重要区域,为市民提供长约30公里的江边休闲步道,形成新丰人家、九重天地、太平怀古等三大文化节点,成为开放多元、活力缤纷的城市滨水综合地区。
如何实现这样的定位和目标?《“两江四岸”设计》将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中,形成“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架构,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山”指的是桂山、梧桐山、笔架山、越王山,“水”是指新丰江、东江和其他水网河涌,“城”则包括老城、新市区、源城区埔前镇和紫金县临江镇。
在“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架构下,将形成“一轴、一区、一节点”。“一轴”,就是城市的“山—水”轴线,桂山、梧桐山之间形成与东江垂直的5条视线通廊,实现“显山露水”。“一区”,就是形成人文风貌区,龟峰塔与桂山、梧桐山、万绿湖形成一个以龟峰塔为制高点的三角控制区,区域范围包括老城区、龟峰塔地区,是市区主要的人文风貌体现区。“一节点”,就是城市景观节点,“山—水”轴线与城市功能区的交会点形成客家文化公园、东江文化公园、东江教育城、龟峰塔、河源迎客大道、榄坝湿地公园、客家风情岛等景观节点。
形成“智力孵化”等5个功能区段
《“两江四岸”设计》把“两江四岸”地区建设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线,空间形成“三横一纵,五区段多中心”的功能结构,呈现出“珍珠相连,绿篱相间”的城市整体景观架构,并规划由南至北形成“智力孵化”、“城市客厅”、“传统风情”、“生态门户”、“城南之芯”等5个功能区段。
东江北段是“ 智力孵化”区段,以东江教育园区为依托,形成科教、文化集聚区,形成建筑风格鲜明,集低密度高档居住、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沿江地区,成为市区肌体上的“ 大脑”。
城市核心区是两江交汇的“城市客厅”区段。该区建设将大大提升原有中心城区功能,塑造“新客家”城市形象,并形成气势恢弘、三岸辉映的城市空间。其中北岸主要由行政办公、酒店服务、市民活动广场等功能组成,体现中心城区多元活力的城市品格;西岸由老城居住区、传统商业区组成,体现我市悠久的文化底蕴;东岸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城市滨江公园、酒店等设施组成,体现我市现代城市开放、热情、奔放的性格。
沿新丰江城市建设区是“传统风情”区段,该区建设将激发老城区的城市活力,重现老城区的历史魅力。该区段主要通过对现有城市空间的整治,形成尺度宜人、节奏舒缓的特征,体现新丰江沿岸地区多姿婉约的城市景观。
东江中段是“生态门户”区段,也就是生态旅游区,通过充分挖掘地区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形成以自然生态山体和水体为底本,与低密度、低强度的城市建设相呼应的城市门户地区。该区段主要由居住、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组成。
东江南段将成为“城南之芯”区段,也就是市高新区产业配套服务区。该区段以“产业—居住—服务”混合式的功能结构为主,充分发挥土地集约效应,形成开敞活泼的城市滨水新区,该区段主要由居住、办公、酒店、休闲娱乐等功能组成。
要做到这些,在建筑退线上,滨江大道原则上不少于6 米,沿江路和东江东片区的沿江道路原则上不少于10米;同时在尊重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需要尽量后退河堤岸线50米—300 米,将空间预留作滨水生态公园。
24小时的生态文化之旅
旅游就在家门口,《“两江四岸”设计》将带给市民别样的短线游。实现人文特色与自然品质共享的旅游规划,是《“两江四岸”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两江四岸》的旅游规划,可以概括为24小时的生态文化之旅、生态滨水休闲度假和主题旅游。24小时的生态文化之旅是利用我市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为框架来组织。生态滨水休闲度假则是通过利用我市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好客的民俗民风,结合现代河源的美食魅力,打造食、住、行、游、购多位一体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滨水休闲度假胜地。主题旅游则是利用“两江四岸”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城市文明等,建造东江画廊山水旅游区、客家文化及生态旅游区、游憩商业区、恐龙文化及人文历史旅游区等4个旅游主题区。
在这个旅游规划中,包罗了滨江公园、东江教育城、河源文化广场、恐龙公园、情人码头、“亚洲高喷”等20多个旅游节点。
专家视点
百里城市健康绿道为其锦上添花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如何更好地以人为本,《“两江四岸”设计》着墨颇多。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李洪斌表示,此次规划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两江四岸”倡导绿色交通,通过在滨江地区规划50公里连续的自行车道及步行道,形成宜人、绿色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与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方便市民和游客到达滨水地区,享受滨水生活乐趣。
《“两江四岸”设计》提出,可以利用东江两侧及新丰江北岸沿江大道的非机动车道作为自行车道,并通过跨江桥梁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形成连续的自行车道系统;步行系统则通过“两江四岸”的沿江道路及城市次干道、支路的人行道,结合裙楼底层商业空间或公园内的休闲步道形成。另外,还可以依托主要公共节点,设置东江文化公园码头、河源文化广场码头等游船码头,形成水上观光路线。 同时,规划还设定了河源文化广场、东江文化公园、紫金桥滨江绿化带、龟峰公园、三王坝公园共5个慢行区域。
李洪斌还表示,在河源文化广场、龟峰公园等城市重要景观节点,设置自行车—游轮换乘点,并在这些节点设置自行车停放点和租赁点等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务。
丰富多姿滨水景观体系如虎添翼
此次规划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通过预留城市滨水开敞空间系统,来营造丰富多姿的滨水景观体系。规划指出,以间距为500米的主干道作为主要景观走廊;间距为250米的次干道作为次要景观走廊,打通桂山及梧桐山之间的视线通廊。同时以沿江连续绿化每250米规划一处滨江绿地为原则,根据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绿地体系;针对沿江区段的实际要求,以多样性、服务全覆盖等为原则,形成绿带、公园、广场、沿江步道等多样混合,尺度宜人的城市开敞空间。
通过改造、整理新丰江、东江两江,以及洪洞河、白田河、柏埔河、高埔河、埔前河等河涌的两岸景观,形成了城市连续整体的自然景观架构;通过纬十四路、河源迎客大道、科技大道3条重要的城市进出道路打造景观轴线,联系东西两侧的山体,形成“桂山—城市—东江—城市—梧桐山”的“山、水、城”景观序列;根据河段的用地功能以及建筑形态、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特征,划定5个城市景观风貌区,分别为高教园区段的科教文化景观风貌区、两江交汇的“城市客厅”景观风貌区、新丰江上游的生态人文景观风貌区、河源迎客大道的商务展贸景观风貌区、高新区的科技产业景观风貌区。
自此,“两江四岸”地区形成八大景观节点,分别是桂山迎宾、临江创展、两江荟萃、新丰人家、九重天地、太平怀古、宝塔悠韵、龙园探奇。
代表建议
增加桥梁数量解决“遇桥即堵”
审议《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是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也成为了人大代表和列席代表热议的焦点。人大代表和列席代表们还尽心履职,提出自己的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瑞凤表示,《“两江四岸”设计》充分突出了我市江清水美的特点,彰显了我市独特的生态优势。通过“两江四岸”规划的实施,河源的城市面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落户河源,为经济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机遇。
人大代表罗小聪认为,我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文章,既是河源的特色,又是对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让城市更加美丽,也可以使市民更加富裕。浓郁的水城气息和悠久的客家文化相结合,将使河源更加充满魅力。
列席代表何广延表示,“两江四岸”规划目标定位高、规划层次高,河源因水而发展、依水而规划,不仅解决了市民的用水问题,也让市民享受到与水亲密接触的乐趣,有助于市民幸福感的提升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列席代表曾永贞建议,在“两江四岸”规划中,要认真解决好“遇桥即堵”的难题,在规划中适当考虑道路桥梁的规划建设,增加桥梁数量,利用规划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罗小聪代表建议,考虑到我市财力等多方面因素,《“两江四岸”设计》建设应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从花钱少、容易见实效的部分入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资金投入,同时也能让老百姓更快享受到规划建设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推进下一阶段的建设铺平道路。
部门声音
规划历时两年多 充分征求意见
市住建局局长刘伟强表示,“溯河而居”的生活传统,使市区“两江四岸”地区成为河源中心城区最核心、最有潜力、最具自然人文魅力的区域。“两岸四岸”地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近年来“五路一桥”、河源文化广场体育休闲新区等一批重要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城市水岸文化景观特色的提升,岸边生活居住服务功能也逐渐得到加强。但是,从我市整体功能结构和空间形象看,“两岸四岸”地区还存在人工的城市空间建设与自然的山水本底缺乏有效的联系、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较松散、功能较为单一,以及建设分散零乱等问题,需要有一个专项规划来引导,推动“两江四岸”建设上档次。
为有效引导“两江四岸”的开发建设,打造 “显山露水”的城市格局,营造出“山—水—城”和谐发展的滨水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市住建局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两江四岸”设计》。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历时两年多,其间充分征求了市直有关部门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并先后通过了专家评审会和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查。
刘伟强说,《“两江四岸”设计》实施后,将使我市城市功能从粗放简单走向精彩复合,整体形象从凌乱混杂走向韵律优美,城市特色将从“隔山隐景”走向“显山露水”,设施配套从“封闭缺损”走向“共享完善”,文化氛围从“隐蓄平淡”走向“彰显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