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湖公园一景。建设“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公园城市,是广大市民的共同愿景。 日报记者 黄赞福 摄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如何再续辉煌、再创佳绩?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在打造特色村镇、老城改造上有何谋划呢?近日召开的全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
今年住建工作六大重点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市住建工作将有哪些重点呢?
对此,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人介绍了六个重点,首先就是大力推动宜居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提高我市城镇化水平,比如“两江四岸”滨水景观带、东江东岸、客家文化公园一期、七寨湖公园一期等重大项目赫然在列。
还有就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推进规划编制,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确保规划依法实施;突出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全市250个村
年内将有本村的规划
镇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一环。今年初,我市部署了开展村镇改造试点的工作任务,确定每个县选2个镇、全市每个镇选1个村作为试点,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街区和村落,力争1年初见成效,2年基本建成。
对此,会议表示,这项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已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选好试点镇、试点村,做到选点要准、措施要实、成效要好。同时要求把村镇改造试点工作与宜居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村镇改造要以当地的人文历史、客家文化、民俗风情为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区和村落。
另外,我市在村镇规划编制上将下大工夫,今年内全市至少要完成20个城镇规划、250个村庄规划的编制任务。
太平街将重现历史旧貌
高水平的规划是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悉,我市“两区九中心”的规划设计正快马加鞭、不断优化和完善。“两区”,即市高新区、万绿湖旅游区,“九中心”即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教育中心、卫生中心、商业中心、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客运中心、物流中心。
另外,我市将加快市区老城太平街的改造规划,以保护好历史建筑,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将太平街改造成为独具特色的街区。(日报记者 董福军)
“十一五”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亮点频频
“三规合一”河源“吃螃蟹”
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去年建成市区“五路一桥”……“十一五”期间,全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亮点频频,成效显著。
一年出了11项专项规划
规划是生产力,是财富,是未来。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规划的建设是盲目的发展,城市的科学发展,首在科学规划。
2007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强调,城市建设者要做到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不动摇,持之以恒落实规划。也正是从那时起,河源在规划上展开了一系列动作。
从2008年至今,河源走过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没有范本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对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说,河源“吃螃蟹”进行规划创新,走在了全省前列。去年底,专程前来考察河源“三规合一”修编工作的山西省朔州市考察团称赞说,河源作为广东省“三规合一”修编工作试点市,“三规合一”修编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已经走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前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谋划,就是规划。正是在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下,我市城市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宜业宜居宜游,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更加注重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内涵和文脉传承,城镇化水平较快提升,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翻开“十一五”河源的“规划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下了河源过去5年的规划成绩: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与此同时,《河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和《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并获批准;去年完成了《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等11项重大规划的编制。
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委书记陈建华多次率队调研,为城市建设“把脉”,并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标准建设,注重打造亮点,优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建设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了一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率建设,如期建成了河源迎客大道、滨江大道一期、万绿湖大道、西环路一期、东江西路和珠河桥新桥等“五路一桥”工程,客家文化公园也动工建设。除此之外,还启动市区农贸市场、中小学校、城南客运交通枢纽、中兴通讯等重点项目的用地规划协调等工作。
在县区,东源县实施了县城新河大道、东源大道、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燃气管道等工程建设。和平县行政新区建设初具规模,一批机关单位办公楼建成使用,建设了和平大道、文化广场、和平河治污等一批市政工程。龙川县推进了县城新老城区2座自来水厂等项目建设。紫金县实施了县城千家寨生态公园、紫金广场、建筑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建设。连平县完成了县城10公里文明样板路改造,广场公园、亲水步道、人民影剧院等项目加快建设。
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42.4%,较2005年提高9.9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的平均增速。市中心城区规划面积从50平方公里扩大到250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屋和市政工程建设投资累计达200多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建筑施工面积173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7.08%。
宜居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什么才是宜居城市?如何把河源建成宜居城市?陈建华对于城市建设如是认为:城市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做好四个字,即“功能、景观”,一座城市不仅要功能完善,还要景观亮丽。
“十一五“期间,我市宜居城乡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有效开展,宣传发动有声有色,去年宜居城乡建设工作成绩在全省排名居中。
“一座城市一座公园,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在园中、人在景中。”2008年,陈建华在《公园城市构想》一文中这样描述,也开启了河源打造公园城市的梦想之旅。“十一五”期间,我市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建设改造了笔架山公园、梧桐山公园、河源文化广场体育休闲新区和15个小公园,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打造了城市的靓丽景观,《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更是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保障。
如果说公园城市让城市景观更亮丽、更有魅力,那么解决“断头路”、“水浸街”和肉菜市场改造的显著推进,则让整个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我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了城市环境整治,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