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大连改装的瓦良格号航母 早报记者 杨一 图
“现在已不是打造庞大航母的时代了……中国肯定不会试着去媲美或是超越美国航母(战斗群)。航母昂贵且(技术)要求苛刻。我的预计是,中国的航母战斗力及数量都会是适中的。”
早报记者 吴挺 实习生 阮二双
【成本】
上世纪80年代,当苏联开始着力打造航母编队之际,“瓦良格”号的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按照原设计本应是排水量在9万吨、核动力驱动的超级航母,与美国的现代核动力航母同属一个重量级。
然而,由于对巨额投入预算以及现代航母的复杂性双双估计不足,导致俄罗斯人最终被迫缩减计划,原计划的四艘建造数量减至了两艘,“库兹涅佐夫”号的排水量降到了6.5万吨,蒸汽弹射器被滑翘起飞式飞行甲板所替代,核动力更是被迫放弃……
尽管“库兹涅佐夫”号的设计在今天看来仍然足够震慑,但这一段三十年前的深刻教训至今仍然时常被美国学者提起,反省自身过于庞大的航母计划之余,也不忘敲打新兴大国中国的航母之路。
“看上去中国解放军不仅购入了一艘前苏联时期的航母,更为意义深远的是,它植入了苏联时代崛起的世界大国谋求建立蓝水海军的幻想……如苏联/俄罗斯一样,中国是陆地国家,即便是经济不断增长,北京也不会拥有(足够的)资源同时打造有效的陆、空部队以及蓝水海军。”
美国列克星敦研究院防务分析师丹尼尔·古尔(Daniel Goure)最近撰写的文章在西方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试图给即将海试的中国首艘航母“瓦良格”号及航母项目泼一盆冷水。
不过,值得警醒的是,他将问题引向了通向航母之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方面:资源瓶颈。
中国的航母之路能否避免重走苏联老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打造一支有效的航母队伍?
加拿大部队学院海军战略专家保罗·T.米切尔(Paul T. Mitchell)教授提醒,中国的航母项目在寻求提升战斗力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前苏联当年的挑战。
即将出航的“瓦良格”号(资料图)
“一个航母战斗群要变得强大,整合大量船只、武器系统及战机所必要的技巧缺一不可……它确实将取决于中国对该项目资源投入的水平。”
他告诉东方早报,中国能否驾驭这些经济挑战以支持雄心勃勃的海军发展项目仍有待时日观察,他提出值得警惕的一点是“海军和空军将都试图在同一时间里推动自身队伍的现代化,提升到全球水准,对于资源的争夺可能加剧”。
美国前驻华武官、退役海军少将麦利凯(Eric McVadon)告诉东方早报,中国的航母之路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军航空之路,“以相对低的成本拥有一支有用的海上航空部队,”
“现在已不是打造庞大航母的时代了……中国肯定不会试着去媲美或是超越美国航母(战斗群)。航母昂贵且(技术)要求苛刻,我的预计是,中国的航母战斗力及数量都会是适中的。”
预算不足与资源之争
2010年前后,中国海军内部一场关键的争论围绕“航母与核潜艇谁该获得最多的建造资源”展开。
一批主张大力开展核潜艇建造的海军将领们认为,包括攻击型核潜艇(SSN)、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SSBNs)以及新型水面舰艇在内,这是一支战略舰队,能够对敌对舰艇产生足够的威慑,使之远离中国领土;
而另一批力挺航母项目的将军们给出的理由是,航母具有在远距离水域执行任务的能力,可以保障中国“生命线”——能源运输海上通道的安全。
曾几何时,这样的争论是不可想象也毫无必要的,因为在预算缺乏的岁月里,任何航母梦都只能束之高阁。
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获得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批准的从海外采购一艘轻型航母的计划——或进口或联合生产,因为英国供应商出价“太高”而被迫取消。
那个年代,中国年度国防预算的平均值约为170亿人民币,其中有不到60亿元人民币用以武器采购。
中国第一艘航母平台,将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并不会直接用于作战。(资料图)
据2004年出版的《刘华清回忆录》所述,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上将在上世纪80年代曾承认,“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
在1987年就中国航母发展提出建议时,经费问题同样是他考量的重要因素,“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
刘华清当时明确要求“要充分对比论证使用航母、舰载机与使用陆基航空师、加油机、岸基飞机的作战效费比”。
后来到中央军委工作,他也“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
2000年初,香港媒体援引俄罗斯消息来源披露说,自1992年以来,北京就开始研究建造本土航母的可行性,即所谓的“9985项目”,研究的结论于1999年完成。
2000年,北京准备投资48亿元人民币打造常规动力航母,而当时,第一阶段批准的预算是10亿元人民币。
(美国方面的一种说法是1993年中国领导层为此项目划批了数十亿美元的预算,但与权威文献所述情况不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年度国防预算的平均值约为170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投资巨大的航母战斗群项目,2000年前的武器采购预算都显得杯水车薪。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尽管(中国)国防预算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但这一增幅却跟不上航母(战斗群)成本的增幅,因为现代设计融入了更多的先进战机、空防系统以及电子工业,”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李楠告诉东方早报,“资金优先地给予了潜艇研发。”
直到2007年前后,中国国家财政状况及外汇储备开始大幅改善,国防预算也相应增加。根据美国官方的预计,中国公开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一——在2007年约为153亿美元——用到了武器采购上。
航母从诞生之初,就不是用于防守海岸线的兵器,其机动灵活的打击方式,注定令其成为远洋作战的主力。(资料图)
“考虑到海军现代化眼下是一项高度优先的任务,中国海军目前可能每年获得数十亿美元用以武器采购,在未来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李楠认为。
现在看来,“航母派”似乎在这场争论中重新获得了重视。
外国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航母建造在2009年开始提速,当年中国海军举行了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有消息传出,中国海军正是在同一年向国内大型造船厂订购了两艘6万吨航母,计划在2009年开工,2015年竣工。
这一国产航母的建造计划在一些西方观察家眼里被归入中国航母之路的第二阶段,而第一阶段是从海外购入报废的航母(这一进程从1985年延续到2002年),以易于研究其架构与零件,如即将试水的前苏联“舶来品”“瓦良格”号便是一例。
由于“复原报废航母本身的复杂程度无异于建造一艘新的航母”,对于中国本土航母的建造计划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一二阶段显然不是时间上的前后接力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瓦良格”号最终下水并进入服役究竟要花费多少成本尚无从知晓,但单从前期投入及预期收益来看,外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这笔海外买卖比印度同类交易做得漂亮。
据俄罗斯军工新闻网2010年报道,从购买“瓦良格”号到托运回中国的大连船坞,总计花费约3000万美元(包括500万美元的维修运输费)。
澳大利亚防务人士斯科特·库珀(Scott Cooper)认为,“对于中国真正的收益是,从这(‘瓦良格’号)流出的(军舰)研发和现代化技能将直接有助于中国未来航母的建造。”
相比之下,同样通过海外购入方式获取的前苏联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Admiral Gorshkov)号则花了印度23亿美元,且目前仍在俄造船厂进行最后的改装,“风险远远更大且掌握更大型航母操作的能力也更低”。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防务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前国防部高级官员荣·惠斯肯(Ron Huisken)告诉东方早报,推进航母项目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中国对此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
“中国人在这些事情上非常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他们将会考量保持生存能力——甚至是在远洋地区——所需的最小(航母战斗群)数量以及与航母战斗群相关的巨大的成本。”
他说,“在测试以及证实航母战斗力方面,我想中国会进行得缓慢而慎重,使不利的政治分歧最小化的同时,也能够对什么样的航母应该成为标杆最终作出一个明智的决定。”
两支中型航母战斗群适度
根据不同的型号和排水量,航母的成本和能力各有不同。如果将中国劳动力及材料成本相对低廉的因素考虑在内,建造一艘中等规模、传统动力驱动的6万吨级航母——类似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预计需要花费20多亿美元。
但这一投入还仅仅是个开始,航母要进入服役必须配备舰载机及护卫舰队。
如果以俄罗斯装备为例的话,一艘俄制苏-33航母载战斗机价值约5000万美元,由此推算,一支由50架苏-33战机、数架空中早期预警机、数架反潜和搜救直升机组成的舰载飞行联队要花去30多亿美元;
一艘俄制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将花去约6亿美元,由此不难算出,一支由数艘导弹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组成的护卫舰队的成本在40多亿美元。
也就是说,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总成本约在100亿美元,当然,这还不包括常规训练、维护及燃料的年消耗,按照美国的经验,这一成本预计在航母建造成本的10%左右,也就说一个航母战斗群的其他额外支出在2亿多美元。
在中国防务观察人士看来,这样计算下来的两支中型航母战斗群的成本,在分摊到10年的发展期当中之后,对于中国国防预算中用以海军武器采购部分而言比例还算是适度的。
俄罗斯现役的苏-33舰载机,从航母起飞时只能携带2-4枚空空导弹,导致其只能作为制空战斗机使用,大大削弱了苏-33的潜力发挥。(资料图)
但对于中国是否会满足于此,是否会紧盯美国进一步打造自己的核动力超级航母,各方仍存在不同观点。
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的看法是,中国将分2015-2016年和2020年前两个阶段分别建造2艘常规以及核动力航母,计划组建四个航母编队,分别部署在南海和东海。
2010年1月,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NI)的一次意外失误将他们对中国海军规模及组成的机密报告张贴上了网,尽管他们很快从网上撤销了这些内容,但报告的内容在一天之内仍然传遍了全球各大防务网站。
在这份长达47页名为“中国特色的一支现代海军”的报告中,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认为中国海军“雄心勃勃”的建造计划,在大连造船厂和上海,同时进行着7-8万吨航母的建造工程。
“新航母据信使用常规动力驱动(也有人认为一艘是常规动力,另一艘是核动力)以及蒸汽弹射器。”报告写道。
要不要建超级航母
就在最近,中国最知名的航母专家、海军大校李杰也加入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航母”这场讨论当中。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将更需要中型以上的航空母舰。他不久前在媒体上撰文称,“中国发展航母,没必要在小吨位上徘徊,我们极有可能先借鉴学习中型航母的建造经验,待时机成熟,再图更大的发展。”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李楠认为,中国的航母发展之路可能是递增式的。从中期来讲,中国可能会打造中型航母以服务于近海任务,并获取缺乏的实际经验;但就长期而言,中国能够发展更大型的航母以用于远海任务。
“中国的海军分析人员们对于美国大型航母,包括最先进的‘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R. Ford)号航母(排水9万吨以上)及其相关技术,尤为感兴趣。另外,有迹象表明,涉及建造大型航母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
李楠在他最新关于中国航母的论文中写道。
俄罗斯现役的苏-33舰载机,从航母起飞时只能携带2-4枚空空导弹,导致其只能作为制空战斗机使用,大大削弱了苏-33的潜力发挥。(资料图)
李杰撰文主张,从长远来看,对于一个油气资源越来越多地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大中型战舰选择核动力,是一个值得努力的尝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航母,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拥有约10万吨级的排水量,每艘造价约在45亿美元,最多能够装载90架舰载战斗机。而仍在建的第四代航母“福特”级的成本更是惊人,仅建造预算就超105亿美元。
“肯定不会是(造)超级航母……(虽)成本尚不可知,但当然不会与美国航母部队的投入在一个等量级。”现任美国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IFPA)亚洲安全事务主任的麦利凯谈及中国航母之路时告诉东方早报。
这位美国前海军少将认为,解放军不太可能在近期内用航母投送军力,“运行一艘航母比预期的要困难得多,而且昂贵得多,进入真正实战能力的进程会很缓慢,如果以中国对关键武器系统的消化步伐作为参照的话。”
他说,并进一步反问,“非侵略性、非扩张性的中国为何会在航母部队上进行大量投资?”
中国国内的海军分析人士马尧同样认为,中国确实不需要、也无法建造“尼米兹”级的重型核动力航母,战力也不可能与美国的航母相提并论。
“中国的工业基础及技术能力远不及美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建造这样的大型核动力航母。”他告诉东方早报,在他看来,中国海军并无意建立全球到达的能力,而尼米兹级航母恰恰是为这种能力上而建立的。
“航母毕竟不是当今世界军事高科技中最具有分量的装备,人类的战争现在已经发展到争夺制天权和制电磁权为最高制权的阶段,海军已经不是主战军种,航母也不再是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
马尧从军事角度分析说,“未来各国军事技术发展的重点,包括中国在内,还是太空领域和信息空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印度引进的米格-29K虽然机体性能不及苏-33,但由于可以接近满载的状态起飞,实际作战能力接近“轻武装”的苏-33。(资料图)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防务专家荣·惠斯肯(Ron Huisken)也认为,考虑到直接成本及护航航母平台的相关成本,中国可能会拒绝超级航母的诱惑,而选择更多数量的、主导性更小的海上移动平台。
尽管中国会研究和学习美国航母的经验,但可能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将航母置于整个海军部队架构之中的途径。
对于中国的航母数量,眼下较为流行“三艘说”和“四艘说”。航母的维护保养非常不易,一般执勤和保养的时间大致是2:1。
一般认为,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起码得有三艘航母:一艘在海上执勤,一艘在基地和海域间机动待命,作为预备队,还有一艘在船厂进行维修保养。
“中国以前从未装备过航母,飞行员及船员的培训需从头抓起,将其送往国外培训不现实,只能自己组织训练,这就需要训练航母,也就是4艘说。”马尧介绍说。
实际上,对于未来航母的大小和形状,美国海军内部也在展开争论。
美国海军历史基金会的历史学家戴维·温克勒(David Winkler)给东方早报举例说,考虑到轻型无人机的发展,新的在建的“杰拉尔德·福特”级航母被认为成为了某种沉重的负担。
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解放军问题专家施万通(Niklas Swanstrom)告诉东方早报,中国的道路和经验与众不同,他建议中国军队审视自身的战略需求,而非盯着美国军队看。
“我要对投入过多提个醒,千万要小心。对于试图想要建造像美国那样大规模的军队,我表示极度的谨慎。”
他说,“中国要明白自己的战略需求到底是什么,如何最好地实现这种需求。而不是说,如何和美国竞争。复制美国,最终将耗费巨大。”
二战期间,大部分航母作战都发生在远离本国海岸线的地方,尤其是航母之间的决战。图为在中途岛被炸沉的“飞龙”号航母。(资料图)
二战期间,日本相当数量的航母在本国沿海被击沉,但均为在港内挨炸或遭到潜艇偷袭。图为被美军舰载机炸沉于吴港内的“天城”号航母。
英阿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的两艘航母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远离本土的交战海域提供了宝贵的空中战力。
英阿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航母“5月25日”号一直保存实力,把交战的重任都交给了岸基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