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和平,这个历史悠久的生态古城,人们印象更多的是“温泉之都”和“阳明古郡”。今天,她有了一个越来越响亮的新名片——“钟表之城”。
近年来,和平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强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战略,以打造 “钟表之城、温泉之都、阳明古郡、和谐和平”为目标,努力实现和平生态和工业并驾齐驱、古色和亮丽交相辉映,和平的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和平县城新城一角。近年来,和平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生态化、现代城镇化“四化并举”发展道路,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福和产业转移园一角。在经济发展方面,和平县除了大力抓好福和产业转移园外,该县还利用一些乡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镇村级工业经济。
钟表之城,培育钟表产业集群
10月13日,和平世家钟表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晓帆来到和平钟表学校,他准备和该学校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共同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钟表专业人才。他希望这批人员一毕业,就可以在该公司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
作为福和产业转移园的众多钟表企业之一,世家钟表曾经在深圳、东莞等地都开设过工厂。潘晓帆说:“走过这么多地方,只有和平才有这种专业的钟表学校,所以我们在其他地方都是租用厂房生产,但在和平是自己买地建厂房,我们对和平发展钟表产业有信心。”
世家钟表主要生产天梭、米度、格雅、天骏等知名品牌的表盘,产品主要供应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天梭主要供应瑞士。第一期正式投产后,每月的产量将达到20万片。潘晓帆表示,企业明年将走上新的发展轨道,届时将兴建第二栋厂房,每月产量将达到50万片。
在潘晓帆这些钟表企业负责人看来,和平这个钟表基地很快就能形成规模。届时,这里不仅能聚集一大批钟表企业的下游企业,更能吸引一大批知名钟表商家直接来这里采购配件,甚至是在这里组装品牌产品。
这些钟表企业负责人的想法与和平县委县政府建设“钟表之城”的战略不谋而合。今年年初,该县县委书记蓝岸参加在深圳召开的钟表企业代表座谈会时,就明确了打造“钟表之城”的目标,加快钟表企业动工建设,突出主导产业招商。为促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该县成立了重点项目服务领导小组,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工业园管委会、县经贸局、县外经贸局等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全县还成立了17个招商小组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要求每个小分队每年至少引进一个工业项目落户工业园。今年以来,该县不断加快福和产业转移园二期2000亩征地和南园开发建设,提高园区接纳能力;不断加快推进园区“两个基地”建设,提高园区集聚能力;不断加快钟表基地建设,全力推进电镀车间和电镀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督促钟表企业加快动工建设,力争年内有9家以上钟表企业动工建设,有6家以上钟表企业正式投产;加快推进钟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钟表研发中心项目建设,使“钟表之城”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
经过该县的努力,和平钟表学校已经挂牌招生,电镀车间环评也已经通过省环保厅审批,钟表研发中心、省级钟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以钟表业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据统计,截至目前,福和产业转移园入园企业76家,合同投资金额53.8亿元,其中钟表企业41家,合同投资额25.2亿元。县委书记蓝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钟表业在和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部件小,运输方便,另外钟表部件的精密性决定了该行业对于空气、水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和平正好具备这些条件。他说,打造钟表之城就是要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把经济总量做大。
和平世家钟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主要生产天梭、米度、格雅、天骏等知名品牌的表盘,产品主要供应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天梭主要供应瑞士。第一期正式投产后,每月的产量将达到20万片。
和平县南和通讯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和平不断加快钟表基地建设,全力推进电镀车间和电镀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督促钟表企业加快动工建设,力争年内有9家以上钟表企业动工建设,有6家以上钟表企业正式投产;加快推进钟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钟表研发中心项目建设,使“钟表之城”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
阳明古郡,打造“广东独特的文化之旅”
和平县博物馆(阳明博物馆)外观
除了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平县的文化资源资源也得天独厚。和平县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邑,春秋战国时属南越之地。和平县的最早建制可追溯到500年前。明朝正德年间,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奏请朝廷,于公元1518年正式建县,定名“和平县”。
王阳明先生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继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是中国“心学”流派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在世界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阳明先生与和平历史渊源深厚。500年前,他亲手栽种的位于现在县政府大院的大榕树,今天已枝繁叶茂,树高千尺。和平,是名副其实的“阳明文化”孕育地之一。
为了纪念这位旷世大儒,弘扬阳明文化,该县投资打造了阳明博物馆,并于今年9月份正式开馆。和平县阳明博物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73平方米,框架两层。工程造价352万元,采用仿明代建筑,充分体现民族建筑风格;总体设计外形仿照明代宫殿,内部结构结合现代建筑。馆内设置包括展厅、藏品保管库房及设备、办公用房。其中,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设四个展厅:一个临时展厅(综合展厅),3个主题陈列室。目前博物馆共收藏文物10370件。其中,已报国家文物局备案的二级文物7件(套),报省文化厅备案的三级文物124件(套)。珍贵的文物有西周墓葬出土的玉块、铜钺、铜斧、铜戈等23件,新石器时期石器、陶罐,西周原始瓷器,唐代水车窑(官窑)的青瓷器等。3个主题陈列室分别为历史文物陈列室、革命文物陈列室及民俗陈列室。此外,博物馆二楼设置王阳明专题陈列展厅。展厅采用高科技幻影成像、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王阳明文化和思想。
除了大力传承和发扬“阳明文化”,该县还在“古建筑文化”、 “客家文化”、“和文化”上做足文章。河源是客家古邑,和平则是客家古邑中的一朵奇葩。和平拥有多个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落,如“林寨客家古村”、“兴隆客家民俗村”、“彰洞古村”等。这些客家古建筑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其中林寨古村的四角碉楼在客家建筑文化上更是独树一帜,极富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曾得到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的高度赞誉。而兴隆客家民俗村,则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民俗。今年8月份,在广州召开的2011年广东省旅游扶贫大型重点项目资金专家评审会上,经过激烈角逐,和平县林寨古村旅游景区从全省14个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以第5名成功入选,成为今年省旅游扶贫资金扶持的6大重点项目之一,获得总额为300万元的扶贫资金。
近年来,该县深入开展“文化和平”建设,除了建成已经开馆的阳明博物馆,王文成公祠规划设计工作也基本完成。该县还积极参加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合作联盟,完成了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中共九连工委旧址、中共和平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等一批革命遗址的修缮工作。
温泉之都,建设休闲养生“健康城”
和平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
在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和平县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生态优势,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以温泉开发为龙头,以生态景区为补充,以客家历史文化为灵魂”的特色旅游品牌。
近年来,该县对发展旅游业有着明确的定位,就是要把和平打造成“温泉之都”。和平县温泉资源非常丰富,全县17个镇,拥有温泉资源的镇就有10个,而且温泉的水质好、温度高、含量丰富,是该县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在该县的宣传和推广下,近年来,不少企业前来考察,并有了投资开发温泉资源的意向。但该县在开放温泉资源时,始终做到合理有序地开放,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因此,该县在引进温泉开发企业时,引进的都是经济实力较强,诚信较好,有资质的企业。该县的思路是,对温泉以保护为主,综合利用,严格控制,不随便开发,要建设综合型的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融住宿、健康疗养、休闲为一体。目前,该县还在积极规划旅游大道建设,要把县内主要景点连接起来,解决旅游的交通问题,通过温泉资源的开发带动乡镇的经济发展。该县还引入“健康城”的概念,即开发旅游业不仅要有很好的环境,还要建设很好的疗养设施,从单纯观光型景区转型为度假型景区,打造一个珠三角旅游“后花园”。
目前,该县成功取得“广东省旅游特色县(温泉)”称号,并成功开发出来2家档次较高温泉旅游度假村。另外,还有一家总投资1.6亿的温泉旅游度假村正在开发。
生态和平,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
和温泉资源一样,和平生态资源早就名声在外。和平被誉为“中国珍藏的生态美地”,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和平拥有不仅在广东省,而且在全国都极为珍罕的生态环境,群山连绵、林海松涛、河流缠绕、百果飘香。九连山脉,层峦叠嶂,连绵不尽;黄石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满山,层林尽染,苍翠欲滴。走进原生态的和平,体会只有一个“甜”字。山泉甜、水果甜,就连空气也有点甜,真让人有返璞归真之感。“山清水秀温泉美,川源秀丽百果奇”就是和平的真实写照。
大自然赋予和平这么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平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珍惜的。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该县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招商引资上严把项目准入关、环保治理关和环保执法关,对有污染的企业,坚决不引进,近年来,仅福和产业转移园就累计拒绝了20多个、投资总额18亿元的有污染项目。
在对生态加以保护的同时,如何发展生态产业,并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摆在和平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近年来,和平县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并培育了一大批农副特产品。目前比较具有知名度的农副特产品品牌有:下车猕猴桃、上陵椪柑、彭寨桔柚、合水油茶、青州茶叶、下车万家香米。这些农副特产品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猕猴桃,更是和平县的知名品牌,在今年南方农村报举办的岭南十大佳果评选活动中,该县猕猴桃排在前15位。此外,该县还大力发展猕猴桃深加工企业,创办了聪明人集团,该集团生产的猕猴桃果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省内外非常畅销。
深入推进富县强镇战略 开辟工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和平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生态化、现代城镇化“四化并举”发展道路,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0.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1亿元,年均增长13.6%;人均GDP从4383元增加到9307元(约合151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0.47亿元提高1.402亿元,年均增长24.4%。三大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1.9:28.2:39.9,调整到2010年的23.4:40.7:35.9,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5年提高15.2个百分点;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14.27亿元,年均增长16%。今年上半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82万元,增长68.6%;税收总收入1.38亿元,增长84.7%;财政综合增长率为81%,在全省排名第9位,全市排第一位。
在经济发展方面,和平县除了大力抓好福和产业转移园外,还利用一些乡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镇村级工业经济。该县利用合水镇位于高速路出口,又靠近县城,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在合水镇建设了合水彰洞工业区,工业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利用彭寨镇作为中心镇,对周边乡镇辐射大、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开辟了彭寨工业区,工业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又利用大坝镇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越条件,在大坝镇建立了大坝新型建材工业基地。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以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为龙头,大坝新型建材工业基地、合水彰洞工业区、彭寨工业区为依托的工业发展格局。
和谐和平,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同时,和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构建幸福和平、和谐和平。
近年来,该县积极实施全民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农房改造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危房改造12684户,改造面积109万平方米;投资43600万元,解决农村11.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工程,加大对镇级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站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卫生配套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C、D级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投资3500万元完成多处地质灾害整治。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抓好劳动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共有12300多人,新增就业岗位15200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近5年来,和平县人民生活总体由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9.1%,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22498元,比“十五”期末增长55.4%,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8平方米和24平方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由“十五”期末的5.38万人减少到4.7万人。
“十一五”期间,和平县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超额完成东江水源林等5个造林项目任务,发放生态公益林补贴3122万元,林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全面完成了林业体制改革。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任务。全面整顿采矿业,使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走向规范、有序轨道。总体环境质量保持了较好水平,辖区内河流浰江、鱼潭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大气质量稳定在国家I级标准水平以上,城市、乡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处于优级水平,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控制在50%以内。各项环境保护指标达标,现有省级生态示范村(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3个,森林覆盖率达72.5%;“十一五”期间全县对环保投入占GDP的3.4%,城市环境和乡村生态继续保持并朝着更好方面发展。
近年来,和平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达到87.04%,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医疗保额从3.5万元提高到8万元,城乡低保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参保人数达2.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额从1万元提高到8万元,参保率达98%;扎实有效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在工业领域首次完成了方石英工业化合成新技术研究,并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县有8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带动农户24402户,培育了1个省级、5个市级科技创新专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