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纪尚轻,工作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没有那么多的行政事务缠身,“大部分时间还是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花在教学上的时间也多一些”。成为博导以来,陈填烽经常跟学生一起泡实验室,亲自指导学生实验,“或者帮学生修改英文论文”。
目前,陈填烽主要承担着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所开设的化学生物学的教学,并借鉴了他在香港读博时的授课模式。“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是先讲下基本知识,然后剩下的时间由学生来讲,每个学生讲一个主题,都是些跟日常生活相关但背后又隐藏着很多专业知识的题目。”
在两年多的教学生涯中,陈填烽已颇有心得,“要学会把自己摆在跟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去跟学生沟通,这都是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我希望能把这个理念继续传递下去”。
2008年至今,已经结束了求学生涯的陈填烽仍前进在路上。在成为博导的近三年时间,他先后在Biomaterials、Inorganic Chemistry及Cell Mol Life Sci等主流杂志发表科研论文28篇,并成功申报了8项国家专利。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杰出人才项目、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
据了解,在国外跟香港的高校,只要有足够的水平和能力,助理教授也可以带博士生。博导只是一个岗位,30岁就成为博导的大有人在。只是在国内,由于很多方面的因素跟历史的影响,长期以来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申请博导。
陈填烽年纪轻轻能够成为博导,源于暨南大学三年前推行的博导评审办法改革。这一年,暨大大刀阔斧地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及导师遴选机制改革,鼓励优秀的副教授在同等条件下申请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高校相继改革博导评审办法,“80后博导”已非暨大专属名词。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也有了“80后”博导登台授业。
不过在广东高校,这一现象确实较为少见。
■人物简介
陈填烽,揭阳普宁人,1981年2月出生。1999年高考考入暨南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2003年保送暨大化学系研究生,由于研究生期间的优异表现,他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并于2005年6月份,获许提前一年硕士毕业。随后,他赴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攻读化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三年后顺利博士毕业。
2008年底,暨南大学新增了6名从海外引进的特需人才担任博士生导师,其中“80后”的陈填烽副教授成为暨南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当时的陈填烽只有27岁,成了名副其实的“80后博导”。2010年10月,他被评为暨大化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