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装的苏-27SK被命名为歼-11A,对抗中经常输给歼-10。(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2月9日
在谈到中国现役战斗机性能时,很多人总把歼-11列在歼-10之上,认为歼-11系列(也包括进口苏-27、苏-30)作为重型战斗机,空战性能肯定比中型战斗机歼-10要强。但在军方演习报道中,却总出现类似“三架歼-10压倒性打败六架苏-27”,“歼-10零损失击落五架苏-30”这样的新闻,事实与想象完全相反。
对于这些报道,需要对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解放军飞行员通过20年的实际使用,对苏-27/歼-11系列的一些固有缺陷十分熟悉,操纵歼-10时很容易制造各种有利战机。而且当前中国的歼-11战斗机,多数仍为国内组装的苏-27SK(歼-11A),与自行改进的歼-11B在航电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不同类型歼-11的对抗结果是全然不同的。
歼-11的瞬间盘旋性能较差
歼-11的两台发动机提供了强大推力,推重比达到1.1,要高于歼-10的1.0,包括爬升率等性能还更胜一筹,稳定盘旋能力也不弱。在传统的能量机动理论时代,歼-11是绝对的空战王者。但歼-10这类鸭式布局战斗机,瞬间盘旋能力极强,更容易在近距空战中抢先开火得分。歼-11虽然推力迅猛,但机头转向速度不足,本来最值得称道的机动性,在这种条件下反成为弱项。
事实上,歼-11在机动性领域有多项胜过歼-10,只要能够合理利用,并不一定非要在有利于歼-10的条件下展开战斗。但由于早期型歼-11A雷达、航电设备落后,空战中常常陷入与歼-10“不公平对抗”的境地。
中国自行改进的歼-11B,通过一系列现代化升级,才获得“与歼-10公平对抗”的能力。(资料图)
歼-11A和苏-30的机载雷达已落后
早期型歼-11A以及苏-30MKK的雷达,但仍采用老式的卡塞格伦天线,探测距离、下视能力、分辨率都无法匹敌采用平板缝隙天线的歼-10雷达。在这个领域,歼-11A实际上和歼-10有着代差。虽然天线直径大,歼-11A在空中对抗中却往往被歼-10更早发现并被击落。
歼-11B的关键改进就是换装国产航电,尤其是平板缝隙天线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后期还可能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和分辨率都较大提高,从而才真正发挥出相对于歼-10的大尺寸雷达天线优势。
歼-11A缺乏战场态势掌握能力
早期型歼-11A和苏-30在座舱设备上也过于落后,苏-27SK的座舱仍全部为仪表,苏-30则部分为老式显示屏。相反,歼-10飞行员通过三个液晶屏,可获得完整的飞行姿态、气象信息、地图信息、敌我信息等,可充分掌握整体战场态势。从这方面看,歼-11A与歼-10的驾驶员,好比分别使用计算器和掌上电脑,信息掌控能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航电设备落后,不仅使歼-11A在超视距空战中容易丢分,就是在苏-27系列最擅长的近距格斗中,也往往陷入被动。因此可以说,改装玻璃化座舱后的歼-11B才首次获得“与歼-10公平对抗”的能力。
综上所述,歼-11A和苏-30MKK一些关键技术过时,除非有电子战机、预警机配合,单独对抗中无法与歼-10抗衡。这也是当年中国半途中止歼-11A的组装工作,自行改进歼-11B的关键原因。但歼-11B也仅能做到超视距空战中抗衡歼-10,机动性方面仍未能克服固有缺陷,特别是国产“太行”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需要时间解决,当前的机动性能发挥仍受到限制。
歼-11后续改型如果想在机动性方面真正重获优势,还需换装矢量推力发动机。此外,进行隐身化改造,也是歼-11系列大幅提升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歼-10虽然是中型战斗机,但机动性和续航能力丝毫不弱于苏-27系列,不加油作战半径达1600公里,胜过了苏-30MKK。
歼-11A(苏-27SK)和苏-30系列配备的俄制导弹,也是影响空战性能的关键因素。特别是R-27中距空空导弹,可靠性很差,实战命中率远低于字面指标。
中国自行改进的歼-11B等战斗机,完全换装了国产空空导弹,克服了俄制导弹可靠性差的影响。
除国产航电和武器外,部分歼-11B还改用国产“太行”发动机,推力有所提高,但可靠性问题仍需要时间解决,影响了机动性能的发挥。
中国国产的歼-10系列战斗机,航电和机载武器都胜过苏-27SK的俄制产品,因此在对抗中往往能够掌握主动。
歼-10相对于苏-27的最大弱点,是导弹挂载量较少,火力不够凶猛。
歼-10、歼-11B的配套导弹均为PL-8、PL-11、PL-12。
中国目前生产的歼-11B,机动性能和雷达性能处于三代后期型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