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区却面临多重缺水威胁
据了解,广东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771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830亿立方米,同时拥有丰富的过境客水,广东的确是典型的丰水区。
对于这样的丰水地区,有必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吗?
对此,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指出,在丰水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主要由我省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等省情和水情决定的。
广东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在西江并以洪水形式出现,而粤东、粤西诸河,河短流急,粤北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水资源利用困难,均不同程度存在资源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比如,珠三角东部供水不足,深圳是全国七大缺水城市之一,而粤西雷州半岛干旱严重,生产生活用水不足。
同时,广东水质性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水资源保护形势非常严峻,全省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每年增加。流入广东的省界河流水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河流或河段水质出现恶化。据统计,2011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达125.3亿吨;全年劣于Ⅲ类水质河流河长占25.8%,水库占39.2%;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38.2%.珠江三角洲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需求大,但由于水质问题严重,出现“守着大江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资源性缺水、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同时并存,水资源短缺、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成为广东的特殊省情之一。因此,要解决我省水资源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另外,广东虽然地处丰水地区,但如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付出的代价将比其他地区更加巨大,由此造成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更加突出。
有专家测算,消耗1吨水,就会产生0.7吨废污水。丰水区比其他地区消耗的水量更多,对水环境的破坏也越大。因此,丰水区更要节水,而节水护水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划定“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加迫切。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考核体系基本形成
刘昆在会上表示,水资源管理将会逐步成为未来水务工作的核心。据了解,去年底,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到2015年,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8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控制在22.4亿立方米以内,工业和生活用水控制在258亿立方米以内;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现状降低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
今年2月6日,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下称《考核办法》),与《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相配套,构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重要依据,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管理和考核体系,成为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办法》要求从2012年起,对2011~2015年各地级以上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有关指标进行考核,采取年度自查、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担当重要角色,无论是年度自查、中期考核或期末考核,都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将本市上年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总结、自评情况以及相关指标数据完成情况一并报送省水利厅。省水利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组成考核组对各地级以上市上报的资料和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审核,然后上报省政府审定。
对考核等次为优秀的地级以上市,省在相关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对考核不合格的地级以上市责令限期整改,有关地级以上市要向省政府书面说明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期间,省水利厅暂停审批该地区除饮用水外的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依法不予批准新增用水项目立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由监察部门按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结果报省政府审定后作为下一考核期编制各地级以上市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的依据,并交由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刘昆要求,各地级以上市也要参照省的《考核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本辖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指标的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把省下达的指标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将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措施,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省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做好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工作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刘昆强调,当前我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抓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主线,抓紧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和监控体系,进一步落实“三条红线”,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责任制,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