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两周前召开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同时也是市委主要领导完成新老交接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怎样带领全市人民迈步率先崛起的历史征程,尤其受人关注。
这次会议,奏响了河源的“幸福交响曲”,激荡着“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时代强音。市委书记何忠友所作的题为《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报告,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确定了建设幸福河源的航标,对实施“四大战略”、加快“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实施“四大战略”,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今后5年河源的重大发展战略。“四大战略”有机统一于河源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具体实践,其中生态经济是幸福的基础,宜居城乡是幸福的依归,善治河源是幸福的保障,文化河源是幸福的支撑。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如何推进实施“四大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其中提出了谋划打造“广东绿谷”这一重大概念。打造“广东绿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谋划河源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设幸福河源的重要载体。
实施“四大战略”,实现“三大崛起”的奋斗目标,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重大而紧迫的现实工作。现在,目标已经明确,蓝图业已绘就,我们要做的,就是落实、落实、再落实!
当下,全市各级各地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以“三赛”活动为主要载体,推进目标责任制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在这个当口,本报策划推出以“为人民幸福而发展”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报道,冀通过对“四大战略”的解读,聚焦当前谋划举措,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为各级各地进一步把握河源发展脉搏,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提供参考,同时在全市上下营造赛科学发展、赛项目水平、赛责任落实的浓郁氛围,为建设幸福河源鼓与呼。敬请读者垂注。□日报编辑部
崛起中的市高新区,正在成为一座工业新城。这里是河源“工业富市”的“主战场”。 日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报告摘录
河源必须树牢“工业富市”意识。无工不富,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型、资源型特色工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壮大“四新”产业,着力构建结构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河源奔康致富。
——引自市委书记何忠友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所作报告
“广东绿谷”,是我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重要载体,是谋划河源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依托2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这一核心区,着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群,把“广东绿谷”打造成我市经济崛起的“发展之谷”;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把“广东绿谷”打造成我市绿色崛起的“生态之谷”;坚持绿富双赢,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把“广东绿谷”打造成我市人民奔康致富的“幸福之谷”。
——引自市委书记何忠友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所作报告
语录
历史和实践证明,离开工业的支撑,一个地区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对于生态发展区的河源而言,更要让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比翼齐飞”。要依托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招商选资的主阵地、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推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增长极。
——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何忠友参加分组讨论时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
提升人民群众幸感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发展壮大经济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土地、矿产、生态和水资源等比较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高端旅游产业、矿产精深加工业和水资源产业,全力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市长彭建文参加分组讨论时如此强调。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绿色以其清新、生态、健康的特质而备受推崇。绿色是生命的原色,是河源的本色和骄傲。河源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必须把保护生态放在重要位置,把发展绿色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河源的经济社会发展超越其他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今年6月28日举行的我市实施“四大战略”专家资政会上,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印州为河源发展建言。
生态工业担纲生态经济
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河源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发展”与“生态”。
发展是硬道理,生态是生命线。在这样的“双重规则”之下,无论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是更要绿水青山,抑或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都饱含着执政者们引领河源发展的智慧、探索与执著。
后发河源、生态河源到底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这同样是学界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广东社会科学院曾鸣教授认为,工业是财政快速增长的源泉,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就没有地区经济的快速改变,河源同样绕不过发展工业这条路,要面对现实,不能本末倒置。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战略主动,这就为河源的发展锁定了颜色——绿色。”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印州说。
绿色转型发展、打造“广东绿谷”,这就是河源当前和今后5年发展的“航标”,也是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如何让自己顺利抵达绿色彼岸,市第六次党代会、今年的市“两会”和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都明确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与重要的发展目标——坚持“工业富市”、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其中“生态工业”担纲生态经济之首。
什么是“生态工业”?“百度百科”这样表述: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由于工业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为了解决工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生态经济理论顺势而生。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化、整体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共识——发展生态工业。
“发展生态工业,追求的是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也是河源超越其他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目标的必由之路。”徐印州院长表示。
工业园区是希望所在
发展生态工业的方向既定,但这条新路径该如何践行?日前,本报记者赶赴安徽省池州市,期望通过学习外部经验、启发本土思路。
池州于1999年获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作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生态工业,这也使得我们的工业基础实现了非常大的改变、提升。”池州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陈冰冰介绍说,总结池州生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抓好了两点:“抓好主业”,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打造平台”,全市现有8个工业园区和江南产业集中区。
对河源而言,以中兴通讯、广东汉能、旗滨玻璃等大项目为代表的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就是我市生态工业的主导产业,市高新区就是我市生态工业的“主阵地”、“主引擎”。
池州的8个工业园区不仅数量多,质量更是不低,除一个为国家级高新区外,其余几个均入选了“省队”,而江南产业集中区更是纳入了由国务院批转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畴。一流的平台建设更增强了对大项目、好项目的“磁力”,一批信息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纷至沓来。
项目是园区的生命,园区是城市的“经济特区”,更是实现“工业富市”的希望所在。“一区崛起、六园争辉”,这是未来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整体规划“蓝图”,而肩负“崛起使命”的市高新区更是重担不轻。新目标催生新动力,市高新区在提升园区水平、加强招商引资方面将有何动作?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衍楠表示,市高新区树立“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比高低”的意识,千方百计抓好招商选资,尤其是依托中兴通讯等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招商,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招商模式。在提升园区水平方面,一是继续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另一方面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增强“内功”,特别是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强园区的服务机构配置,打造宜居宜业的和谐园区。
如何将生态工业新思路细化为具体的工作方向,进而实现这一目标?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说,发展生态工业是大的概念,应该包括这3个方面:引导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推动战略产业高端发展,重点谋划资源产业科学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除继续大力培育“四新”等战略性产业外,推动资源产业的进一步破题应该成为河源发展生态工业的重点和关键,应依托资源优势,推进资源科学合理、依法有序开发,进而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陶瓷建材、稀土储备和应用加工、水产业专业基地等。
打造“广东绿谷”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广东绿谷”的首要内涵是“发展之谷”,山、水、生态就是河源发展的本钱。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河源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吃”出不一样味道的“山、水”篇章?如何从生态资源的优势中“吃”出经济发展的胜势?生态工业,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水是战略资源,西方国家称之为“蓝金”,打响河源的水品牌、做强水产业,一直是河源梦寐以求的。不久前,广州与我市签订了《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合作协议》,这一消息再次引起了曾鸣教授的注意。
“东莞用流经河源的东江水生产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的7个天然饮用水生产基地中万绿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相比之下,属于河源自己的水品牌还没有打响。”曾鸣说,以万绿湖直饮水项目为龙头的水产业就是河源生态工业中最大的一个亮点,也是河源做好水文章的一张“王牌”。
不仅是水产业,以河源丰富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为平台培育起来的包括“四新”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我市生态工业的中坚力量,更是支撑河源崛起的支柱产业。众所周知,广东汉能、旗滨玻璃等光伏项目之所以选择河源,看中的就是我市储量丰富的超白石英砂,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到来,河源才成功获得了首个省市共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它们,无疑成为了河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摒弃贱卖资源,转为深度加工的成功样本。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谁能率先转型、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谁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谁就能赢得战略竞争的主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左连村教授,对河源着力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十分赞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追求目标。河源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四新”产业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不仅有着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拥有广阔前景。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框架之下,依靠传统产业包打天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生态发展区的河源更是“伤不起”,坚持“工业富市”,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产业,才是将我市谋划打造“广东绿谷”的必由之路。
记者手记
工业富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升华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点。近日召开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首次提出“工业富市”,这是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对于“富市”的直观理解,就是财政要有钱,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工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工业经济上不去,财政收入就上不去;没有财力支撑,改善民生只能是“纸上谈兵”;民生得不到改善,百姓幸福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这种简单明了的逻辑关系表明,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以此增加财政收入,提升地方经济实力,是一件事关河源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河源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也是全市上下早已形成的一种高度共识。从1998年提出“工业立市”战略起,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发展工业作为河源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河源的工业,也已从建市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11年,河源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尽管放到全省工业的大堆头中来衡量,这1000亿元微不足道,但纵向比较,这无疑是河源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以此为节点,河源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地成为牵动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条主线。在这个当口,“工业富市”理念的确立为河源工业发展明晰了方向。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富市”,一字之变,其所包含的内容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就是要实现在发展理念上由单纯追求速度转向质量与速度并重。在这个意义上,“工业富市”是河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升华。
质量和效益,是转型升级的两个关键词,也是“工业富市”的目标指向。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谈不上“富”。没有质量,总量的扩大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发展就难以为继,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总量扩大也会因缺乏质量的支撑而成为一句空话。要实现“工业富市”,就必须把降低工业单位产出能耗和提升工业用地单位产出率、工业增加值率等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工业增加值率作为衡量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反映出一个地方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去年的数据看,河源的工业增加值率为22.9%,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河源的工业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提升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也有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巨大空间与潜力。
怎样提升?简言之,就是要在优化结构中提升,在技术进步中提升,在节能降耗中提升。正如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报告所提出,要“着力构建结构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河源“工业富市”,需要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日报记者 谢雨)
延伸阅读
“小微”啊,你可知道我多爱你
——中小微企业获厚爱,我市积极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谋“福利”
在我市的1900多家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就占了七成多,虽然“单兵能力”不强,但是靠着“人多势众”,它们成为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细胞”,是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推动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
面对经济不景气、经营有压力、贷款不容易等一系列难题,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比如,今年3月初,省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56条”,我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26条”帮扶措施。记者在一本由市经信局提供的“涉企政策摘编”中看到,各项帮扶措施、申请条件、税费优惠等内容全部收录其中。虽然盘子小、财力有限,但这次我市依然是下足了本钱,为企业谋“福利”毫不手软,单单资金补助方面,一次性安排了3500多万元。
市经信局负责人说,除了我市自己安排扶持资金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落实好中央、省等有关政策支持,帮助和辅导企业用好政策、用足政策,力争争取国家、省的年度扶持资金5000万元以上,内容包括了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政银企合作平台、省担保公司再担保业务、增设小贷款公司等措施,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如果企业经营有困难、不敢贷款,就给予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专项资金。
有支持固然可贵,但企业自身的强大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为了支持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国家、省、市都设立了“特殊照顾”政策。今年,我市就力争帮助200家微型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为小型企业、30家小型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企业、60家小微商贸企业转型升级为限额以上企业等。
在困难的日子里,全市中小微企业获得了厚爱,一系列“福利”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给养”保障。
访谈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志纯:把握“三型”三管齐下
从河源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来看,传统产业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所以,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生态工业产业的重任。大力培育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依然是我市的奋斗目标,在引进新产业方面,我们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就是“三型”,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幸福导向型。
除了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之外,推动资源产业的进一步破题也是我市发展生态工业的重点,譬如,随着旗滨项目的投产,可以此为契机,延伸硅产业链条,推动做大硅产业园;发挥农夫山泉等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效应,规划构建水产业园;抓住省制定出台稀土产业技术线路图、成立省稀土产业集团、推进稀土产业整合的机遇,规划布局稀土高新材料产业园,真正发挥河源的水、矿产资源优势。
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衍楠:以“创高”为契机实现一区崛起
工业园区是我市实现“工业富市”的希望所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报告对全市工业园区给出了目标:“一区崛起、六园争辉”。市高新区肩负着“崛起”、“领头雁”的光荣使命。
市高新区将以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通过建平台、拉项目、提服务实现率先崛起。抓好招商选资就是抓落实的具体体现,今后将通过乡贤招商、商会招商、领导招商等一些好的招商做法和思路,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今年10月份市高新区将签约一批项目、动工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而对已经落户的企业,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的同时要努力实现增资扩产。今年市高新区还将进一步做好建设资金筹措工作,继续加大力度提升园区的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报网融合
欢迎广大读者、网友登录河源网(http://www.heyuan.cn),在相关板块留言,为河源谋划打造“广东绿谷”提真知灼见、建良言妙策。
□本专题采写(署名除外):日报记者 董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