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报告提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社会信誉好、组织管理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扩大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度,建立健全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协商机制。社会管理是治理、更是服务,是善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善治的核心要义,是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事务,用善治方法处理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更好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
■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都市整体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典型之一,“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宁波,继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35个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中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今年年初又被确定为3个“全国大城市从整体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城市”之一,创新了颇具借鉴意义的“宁波解法”。
“宁波解法”, 破解的是基层矛盾之难题、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难题,以及社区纠纷、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难题,等等。“宁波解法”的理念和原则是,坚持末端治理与源头预防相结合,坚持增进民利与保障民安相结合,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浙江宁波慈溪市城市景观。慈溪市始终致力于同步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管理创新,其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在今年1月获得了 “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一部电话能解百忧,“拨一拨就零”(“81890”,求助服务中心)成为宁波市民的口头禅;一桩社区、农村基层纠纷,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资深村干部等担任的专职“老娘舅”,以“老娘舅+律师+专家”的调解模式成功调解;在社区碰上烦心事上网投诉,“咪豆妈”(社区网络发言人,由社区干部担任)会及时与当事人取得联系,以发布安抚性、解释性公告的方式,迅速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使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就得以解决……
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中,宁波市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个亮点和一项项项目创新,在一批批鲜活的故事中得以演绎、诠释。在今年7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上,这些亮点、创新项目被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
“宁波解法”: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稳定剂”
有专家称,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最关键要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实现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理念转变。社会管理是治理、更是服务,是善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善治的核心要义,是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事务,用善治方法处理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社会公平的新要求,对公共安全的新愿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好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包容发展。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2010年7月确定)之一、大都市社会管理创新三大城市之一,宁波市如何做到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其对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稳步推进善治战略,更好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实现包容和谐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走进宁波,通过走访相关部门、企业、基层干部群众,了解他们的看法,聆听他们的声音,切身感受宁波市在推行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过程中带来的和谐之音。
聊起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无论是宁波市委政法委,还是宁波市委宣传部、人事部门,他们的根本理念是,坚持末端治理与源头预防相结合;以社会管理创新之实筑牢和谐稳定之基,坚持增进民利与保障民安相结合,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在处理、化解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以民生为本,关口前移,解基层矛盾之难题、解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难题,解社区纠纷、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等,诸多难题的破解,不仅创新了颇具借鉴意义的“宁波解法”,更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稳定剂”,在全国范围内树起极具示范意义的宁波品牌。
总体谋划:试点先行 项目化推进
再难的方程式,只要思路准确、方法得当,也能迎刃而解。“宁波解法”亦如此。宁波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在介绍经验时,高度概括了该市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总体性谋划,项目化推进,领导领衔,部门牵头,试点先行,组织推动。
宁波把试点工作摆到全局高度来谋划,紧紧围绕创新和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保障、多元化社会矛盾调处、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现代化新型城市管理、系统化综合信息管理、人性化实有人口管理、法治化依法规范管理、集成化社会力量联动体系等“八大体系”和“38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以“八大体系”为抓手,从2010年开始,该市通过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社会矛盾联合解决机制等12个重点项目,以重点带动整体工作的突破。这些项目全部由市领导班子领衔、部门牵头,在3个—4个县、市区先行试点。历经一年多的实践,其中10个日臻成熟的项目作为特色品牌,在全市总结推广。今年,为解决社会管理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该市又新建试点10个项目。
20个重点项目的试点、推广,囊括了从完善和创新机制入手,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联合解决机制,规范网络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新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等方方面面。概括起来,即坚持末端治理与源头预防相结合,建立起多层面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以民生优先,服务民生为理念,在全市范围内搭起庞大的基层网络服务体系。
关口前移:多层面调解矛盾纠纷
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宁波市76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390多万为外来人口;全市有430个社区、2000多个村。大量的服务管理如果仅依靠政府来完成远远不够,为此,宁波以深化“平安宁波”、法治宁波建设为载体,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关口前移,形成了矛盾纠纷联合调解、81890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等多层面调解格局。从政府层面,通过设立4个中心(行政审批管理中心、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司法行政与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调解纠纷,使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资纠纷、小区物业管理纠纷等难题迎刃而解;从社会层面,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模式,设立直接涉及民生的热线电话“81890”,电话一头牵着事关民生的企业,一头连接着事关民生的需求,实现“市场+市民需求”有机结合;设立“8718”民营企业商务诚信、风险预控服务中心,建起市民需求与社会组织衔接的平台。第三个层面,通过设立城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管理孵化中心、公共安全监督站等,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
如今,宁波市以社会管理创新之实筑牢和谐稳定之基,搭建了社会矛盾联合解决平台,整合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信访、劳动、公安、卫生等已有的矛盾纠纷解决资源,成立了社会矛盾联合调处中心,以一个窗口对外受理群众诉求,变群众四处跑部门为部门与部门之间内部流转,逐个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这些联合调处机制引入社会参与、群众参与这个环节,使社会矛盾的处理更加公开、透明、民主。诸如设立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解案件评议、与媒体联动举办一些调解节目等做法都体现了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使一些社会矛盾化解起来更加顺利。
重心下沉:搭起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北仑区是宁波市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中,该区遇到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人口、被征地农民急需共享均衡的公共服务等多种难题。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中,北仑区因地制宜,统一划分为“农村社区”、“工业社区”、“城市社区”和“混合社区”4种类型,提出以九峰山区域9村成片连线统筹建设农村社区为示范,探索建立新型基层社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
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形成系统化运作模式,不失为基层组织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开全国先河,宁波各街道、社区逐步推出 “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即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协商议事组织为基础,党建工作、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推行过程中,整合社区各种社会管理资源,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把党组织建在网格、力量集中到网格、任务落实到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
随着社会管理重心的下移,宁波市把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径,着眼于发挥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作用,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在构建多元参与主体、增强主体服务能力、推动政府与社会互动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尝试。目前,该市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7000多个基层社会组织,成为主体性力量参与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改善管理、化解矛盾、协调利益、提供服务、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功效。
延伸阅读
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以民为本 民生优先
81890求助服务中心与和谐促进会,是宁波在全市推广的两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其共同点是:以民为本,民生优先。
81890:便民利民连心桥
由宁波市海曙区委、区政府投资组建的求助热线和公共服务平台——“81890”,已由区级求助热线升为市级热线。
对于这一热线在全市范围内发挥的功效,海曙区府办副主任、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主任胡道林用“桥”、“灵”、“信”、“赢”4个字进行了概括。
“桥”即指架起党委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灵”即指整合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由服务中心组建的10万多名红帽子志愿者队伍,为市民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三大资源,使市民对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意见、建议得以及时处理。“信”即指以81890信用平台为依托,通过政府信用推进整个服务质量的提升。“赢”即指政府赢得民心(日均受理热线来电4700多宗)、企业赢得市场(日均受理企业服务咨询3000多宗案例)、市民赢得实惠。
和谐共治:新老市民融洽生活
浙江省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一个方圆不过0.12公里的小村庄,诞生的“和谐促进会模式”获中央高度赞许,在宁波全市推广。2010年,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揭晓,“和谐促进会”获“中国社会创新奖”。
和谐促进会由村支部书记担任会长,制订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片组长等组织架构,共有5个团体会员和163名个体会员,吸纳了村干部、企业负责人、新老村民共同参与。
如今,五塘新村所在的浙江慈溪市,345个村(社区)全部组建了和谐促进会。截至目前,慈溪市和谐促进会摸排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万多起;为1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就业、就学、租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记者手记
找准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着力点
点、线、面,是几何题解必备要素。如果套用到社会管理创新之宁波解法中,则具备了丰富的内涵。点即是以基层社区、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线即是以信息服务网络、各类组织为平台,面即是将社会管理服务延伸至全市430个社区、2000多个村民委员会、8000多家小微外贸企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而推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抓手,则是项目化带动。
譬如,“81890”求助服务中心,从社区服务起步,又突破了社区服务的限制,延伸拓展为社会公共服务。这种参与和互动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拓展了服务空间,增强了公共服务的生命力。又如宁波市拥有3000多家和谐促进会,全市72万名志愿者和近18万名和谐促进员,成为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的有生力量。
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大力推进基层和谐促进工程,推广“网格化管理、互助式服务”、“村民说事”等做法,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向基层延伸,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参与其中,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会管理。这些措施正是利用点、线、面的结合,调动了一切有利于宁波市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形成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我市亦出现不少亮点,社会成效显著。如河源网络问政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通网上信访大厅,创建公仆信箱等网络信访平台,建成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和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综治维稳工作水平和效果处于全省山区市的前列。
今年,我市以省推行社会创新观察项目为契机,以项目创新为抓手,试点推行“源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项目、“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河源民间文博事业发展”项目、“河源社会服务在线网络问政平台建设”项目。这些措施的推行,是我市探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有益尝试。
无论社会管理各项措施如何推陈出新,其根本理念,应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克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和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促进管理的社会化。诚如市委书记何忠友、市长彭建文在出席全市社会工作会议、调研社会工作时所要求的,要明确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应从全局布局落子,以点、线、面的方式全面铺开,网罗全市360多万群众、100个镇街,以及7.3万多户企业、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在册),搭建起大家共建共享之社会管理格局。
专家观点
虽然河源地处广东东北部边缘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地域区位优势却很明显,人们可以通过交通的便利往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去谋求工作、学习和生活机会,自然也会接受更多的现代理念和知识。因此,在管理河源的工作中,各个层面的干部和公务员系统,应该在执政理念和认识上完成一个转变:民意必须尊重,信息必须透明。在这方面,河源在全省率先开设网上信访大厅,意义非凡:对于民众而言,体现了这是一个关注民意的政府,这是一个信息透明的政府,这是一个办事有效率的政府;对于各级公共部门而言,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江波
河源网络问政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群团组织工作成效明显,基层民主有序推进,村(居)民依法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稳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得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审判、检察和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当然,在网络问政规范化、群团组织枢纽性作用发挥、基层自治功能发挥、政府职能转变、司法公正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薄弱环节,这也是厉行善治时需要克服的重要不利因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