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连台,好戏连场,只是开了个头。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将文化河源作为我市的“四大战略”之一,将文化崛起作为我市“三大崛起”战略目标之一。文化的厚积薄发,群众文化的欢乐海洋将更为波澜壮阔。
文惠客家古邑,乐满河源闾巷。将这样的美梦勾勒成不远将来的动人的现实图景,也绝非易事。路在何方?从现实来看,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途上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
于2010年正式启用的河源恐龙博物馆。随着“创文”号角的吹响,未来,我市群众将享受到越来越丰盛的“群众文化营养餐”。
“鸣枪快跑”:打造十分钟文化圈
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我市调研时指出,为人民幸福而发展要重视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感受,“幸福广东评比,物质最丰富的地区精神并不是最幸福的。幸福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从这样的高度来看,活跃、繁荣群众文化,是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文化惠民工程。
谋划、部署、征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无疑是我市活跃、繁荣群众文化“鸣枪快跑”的重要机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刘松景说:“文明城市一定是群众文化活动非常丰富、非常活跃,群众非常快乐的城市。文明和幸福都是发自内心的,要让全市的老百姓都乐起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梁伟光认为,群众文化是群众业余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主要包括群众文化组织机构和管理、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群众文艺创作等5个方面。群众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鸣枪快跑”,目标何在?通俗地说,就是要打造“十分钟文化圈”,让群众在步行十分钟范围内就能参与文化活动。在刘松景看来,这意味着两个方面:群众文化设施、场所布点科学合理,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群众不用走太远,就有参与文化活动的“地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文化活动可供群众参与。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我市宣传文化战线“鸣枪快跑”的效果:截至7月,今年省财政对我市的各项文化资金支持达1030多万元;“多彩河源·欢乐广场”文艺演出从今年5月启动以来已组织各类文艺演出17场,观众人次10.2万人;市区首批“客家古邑山歌台”9月14日启动以来,已经实现正常运作,并吸引了市区众多群众参与。市委书记何忠友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市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多彩河源·欢乐广场”已经成为河源文化的一个品牌,不仅参与的群众众多,而且依靠群众自编自演,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迎难而上: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记者了解到,我市群众文化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群众文化设施方面,市区共有群众文化设施场馆30多个、总建设面积10多万平方米,户外文化广场11个、总面积1.44万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客家文化旅游节”、“客家山歌表演赛”、“客家古邑山歌台”、“老年文化艺术节”、“书香河源”全民读书活动、“多彩河源·欢乐广场”、“广场排舞”活动、“源城区少儿艺术花会”、“源城区社区文艺汇演”等节庆和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其中市区群众“广场排舞”活动点已达17个。群众文艺创作方面,市文化馆、源城区文化馆和街道(镇)文化站联系的重点业余文艺作者共有300多人,文化部门每年组织业余作者培训班和业余文艺作品评选活动,优秀作品参加省以上的评选比赛频频得奖。
“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相比,我市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梁伟光说。群众文化设施方面,随着市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群众文化设施显示出总量不足的弱点。由于市区区域规划不尽合理等历史原因,城市规划时没有留足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用地,一些社区群众文化设施非常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数量和品种仍然不够丰富,如市文化馆已建成多年,但目前馆内设施设备还不完善,3楼多功能演艺厅还没有装修,无法组织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投入机制方面,目前我市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缺乏有吸引力的荣誉制度、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程序繁琐等原因,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文化事业的成功案例非常少。群众参与度方面,部分群众情愿把时间花在牌桌上而不愿参加一些高雅的免费文艺演出活动,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不高,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程度很低,没有很好地实现群众文化资源整合。人才不足,则是群众文化的另一块“短板”,目前群众文化工作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人员所占比例普遍较低,整体布局、层次和年龄结构不够优化,“用人机制不灵活,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走不掉。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这种情况越往基层越严重。比如市图书馆只有12个人,如果新馆建成,单靠12个人的话,连日常的工作都应付不来,更谈不上提高素质了”。
刘松景认为,最根本的瓶颈,还是在资金上。我市还是发展中地区,财力有限。对照“创文”的要求,不包括源城区和社区、村在内,市一级的文化设施投入估计就需要五六亿元。
逢山开路:统筹整合发大力
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客观问题?
梁伟光认为,除了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之外,还有大量的群众文化设施需要社会力量来参与建设,尤其是社区性的群众文化设施,以有限的财政投入很难实现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的快速突破。因此,应该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不走样。同时,文化设施建设也要和其他部门的工作有效统筹对接,比如在商品房开发建设中,政府要引导、要求开发商确保容积率,将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场所)纳入总体规划建设,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加以监管;在城市建设中,将群众文化设施一并规划、一并建设,如与创建园林城市相结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应统筹盘活学校合并后空出的校舍等资源。投入机制、人才匮乏、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也要“对症下药”,在机制体制等方面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则可以培养兼职人才,充分发动有专长、兴趣爱好的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和文化名人,积极组织带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关键是要有引导办法,比如客家山歌台,只是配备了音响设备和简单的背景板,9月14日才启动,但一经引导,效果就出来了,每个点都有牵头人,每天都是红红火火,很多群众参加”。
梁伟光告诉记者,解决群众文化发展的资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争取省文化厅的倾斜扶持。近年来我省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将文化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加以推进,从去年开始到2015年,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地方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建设。汪洋书记到我市调研时拍板将加大对我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扶持力度,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表示会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基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物遗产保护、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等方面加大对河源的支持力度。市文广新局已经多次拜会省文化厅,争取省对我市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建设给予更多的专项资金扶持。今年省财政对我市的各项文化资金支持,截至7月已到位1030多万元。同时,市文广新局将采取明确核定市、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镇)综合文化站编制和提高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培养兼职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等多种措施,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创新意识,认真抓好节庆群众文化活动,着重打造“多彩河源·欢乐广场”、“客家古邑山歌台”、“广场排舞”活动3项群众文化品牌,指导支持办好源城区一年一度的少儿艺术花会、社区文艺汇演,整合市区群众文化活动资源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加强对老年人、少年儿童、外来工的群众文化服务,丰富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组织辅导培训,繁荣群众文化创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刘松景认为,繁荣活跃群众文化,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而要积极统筹谋划,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作用,整合有关方面的力量资源,特别是在社区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政府提供场地、部分设备,并根据活动的规模、场次与效果给予一定的补助即可。宣传文化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要进一步对接统筹,将有关工作作为相应部门的“创文”工作任务分解中的细化项目,比如社区群众文化,就可以与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相结合,住建部门有必要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评级、绿色小区等的指标体系,作为一项前置性条件来考评,并作为业主委员会、村(居)委会等的一项日常工作。同时,政府有必要对群众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比如对于群众文化活跃繁荣的社区、村授予“群众文化示范基地(示范点)”,对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活跃者则可进行评选表彰,授予“群众文化积极分子”、“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松景说,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大有可为。目前“多彩河源·欢乐广场”主要在市区组织演艺活动,今后要将其推向全市,变成全市市民都能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成为群众活动的舞台,让欢乐之花开遍河源,比如可以在县区、乡镇等各级组织“多彩河源·欢乐广场”分场,在社区则可以“多彩河源·欢乐广场××行”等形式组织开展。另一方面,“多彩河源·欢乐广场”中,群众自发组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节目还不够多,而由专业人员或单位组织演出的节目则多一些,市委宣传部将创新办法让更多台下的观众成为台上的演员。另外,在节目内容上,“多彩河源·欢乐广场”可以针对特定群体的需求,组织相应的个性化活动,而不能像央视春晚一样“一锅烩”,试图让全民都成为观众。特别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提供适合其年龄段及生活方式、生活偏好、生活习惯的文化娱乐活动,如针对年轻人,可以组织街舞、微电影PK等活动,这样“多彩河源·欢乐广场”将深入更多群众的心,其影响力和生命力将更强。客家山歌台,目前只有市区的5个点,今后应该进入村、社区,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可开辟客家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