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一湾两岸”马卡 摄
汕汾高速是连接汕头与厦门的主要交通动脉
柯晓 摄
这里是八百里韩江的入海口,遍布全球的潮汕商帮曾经从这里出发下南洋、闯世界。
这里是恩格斯笔下19世纪中叶“远东唯一具有商业意义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
今天的汕头,正紧紧抓住特区“扩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奋发开拓、再创辉煌。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表示,按照省委全会的部署,汕头将把今年作为“改革开放攻坚年”、“城市建设会战年”和“工作作风转变年”,力争实现特区改革事业的新突破。
海湾新区将成汕头发展一大引擎
去年9月,一则喜讯从遥远的俄罗斯彼尔姆市传到汕头:在当地举行的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第48届年会上,由南京大学和汕头市城乡规划局联合申报的《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从全球2000多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年度的规划卓越奖。
随着2011年5月汕头特区扩围到全市,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发展要求。去年4月,汕头“借脑”、“借智”,开展了一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公开咨询竞赛。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设计院等国内一流的专业团队同场竞技,为大汕头“量体裁衣”。在俄罗斯折桂的战略规划,正是这次竞赛的成果之一。
在规划的科学指引下,汕头进入了新一轮城乡建设的高潮期。目前,该市与中交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东部新城,围海造地20平方公里,已形成陆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与中信集团合作开发建设168平方公里的濠江新城,计划投入500亿元进行城市综合运营开发,一步到位推进城市化,力争成为全国新城建设的典范,前期工作正顺利推进;珠港新城已完成整体规划设计和总部经济园区规划;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200多亿元的西部生态新城,金凤西路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一系列新平台在汕头徐徐展开,搭建起“一核多组团”和“一湾两岸”的城市新格局。
在“一湾两岸”格局初显端倪的同时,汕头市委、市政府开始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些新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去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对外发布,规划中的汕头海湾新区将以24平方公里的东海岸新城为核心,向南、向西、向北拓展至480平方公里,形成“六城一区”七大功能组团。
陈茂辉表示,汕头今年将以海湾新区为“一大引擎”,深入挖掘侨乡优势,在海湾新区的核心区规划建设36平方公里的华侨经济文化实验区,打造重大战略平台,致力建成华侨华人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华侨资产管理中心。
“三种资源”拉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崭新的城市规划为汕头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汕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去年,汕头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和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等四大产业计划,并全力引入战略合作者。央企、民资和海内外潮商这“三种资源”拉动汕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全市GDP实现1415亿元,增长9.5%。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通过打造“中国锆城”、“粤东物流新城”等重要产业项目和平台,汕头吸引了中信、中核、中交、中远、中国航天科技、中国五矿、中国医药、华能、华润、苏宁电器、TCL、红星美凯龙、泰国正大集团、台湾蓝天电脑、深圳潮商集团等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抢滩登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70亿元,增长30%,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面对金融风暴的侵袭,注重自有品牌与自主创新的汕头民企保持着逆势增长的势头。2010年以来新上市的民营企业达14家。澄海的奥飞动漫、骅威玩具等通过文化品牌与动漫制作,带动产品销售;潮阳、潮南的内衣、纺织等传统产业,经过不断的技术更新和改造,注入高科技元素,不断开发出朝阳产品。
饮水思源,故土情深。改革开放后汕头累计直接吸收的80亿美元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汕头目前正积极引导海内外潮商设立潮汕投资发展基金、潮商慈善发展基金、潮汕文化发展基金,以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民生项目的开发建设,发展潮商总部经济,吸引海外潮商回家乡投资兴业。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海外潮人社团和潮商国际商务网络优势,为汕头的优势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提供服务,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获取全球资源。
多领域改革完善“幸福汕头”制度保障
改革创新始终是特区的灵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汕头正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力争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汕头在濠江区率先启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下放471项管理权限,实行大部制,政府部门由22个整合为14个,开创了国内政府间职责关系法定化先河。在濠江探索的基础上,汕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了《行政程序规定》。去年8月,汕头市出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投资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将压减70%。
在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汕头也在大胆探索一条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路。
去年5月,汕头市率先出台《汕头经济特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在省内率先对公益、慈善、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进行改革创新,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去年7月,汕头与民政部、广东省民政厅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
在经济领域,汕头持续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汕头商行成功重组更名为广东华兴银行,第一家村镇银行——广东澄海潮商村镇银行也已开业,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结合土地制度改革,汕头全力整合现有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把充裕的民间资本、侨资侨力引进来。
正如汕头市市长郑人豪所强调,“幸福要靠制度来保障”。“只有大胆突破旧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保持发展先行一步的优势。”一系列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创新,夯实了“幸福汕头”的制度基础,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和规范便捷、守法诚信的营商环境正在形成。
汕头吹响交通建设大会战号角
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粤东1小时生活圈
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强化基础设施支撑,高水平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也提出,要推动粤东西北加快发展。汕头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到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构建大特区和同城化的要求,积极谋划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进高速公路、港口、铁路和干线公路网络建设。一场交通基础设施的大会战,正在汕头打响。
一批交通设施建设已获突破性发展
据介绍,自2012年以来,汕头已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高速公路方面,汕揭梅高速公路月浦路段年初顺利建成通车,龙湖段进入全面加快建设阶段;汕湛、潮惠高速公路汕头段已启动建设,揭阳至惠来高速公路汕头段正抓紧推进初步设计及部分路段优化工作;潮汕二环高速公路完成工可编制并上报评审。
干线路桥建设方面,南澳大桥已完成施工量近九成,大桥已具雏型;苏埃通道工可获省批准,已进入工程施工设计阶段。国省道改造步伐加快,国道324线澄海段、省道233线潮汕路、省道237线和惠公路一期工程、陈沙公路西延工程建成通车;国道206线大学路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金凤路桥黄河路段扩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预计于春节前建成通车。
铁路建设方面,厦深铁路汕头段加快施工,榕江特大桥已顺利合拢。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工可已获批,正在开展初步设计。
港口建设方面,海门华能煤炭中转基地15万吨级码头和10万吨级深水航道已建成,配套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广澳港区西防波堤工程加快推进,广澳港区5万吨级航道工程已建成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重点构筑对内对外综合运输体系
在今年1月中旬召开的全市交通建设大会战推进大会上,郑人豪表示,将举全市之力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大建设构建大交通,以大交通促进大发展。据悉,根据“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汕头今年将突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港口、铁路、国省道改造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进一步构筑更加便捷完善的对内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高速公路方面,汕头将进一步加强干线公路网络“两纵三环九射”主骨架的建设,拓展对外联系大通道,强化高速公路、大型桥隧项目建设,促进形成粤东地区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今年将重点建设汕揭梅、汕湛、揭惠、潮惠高速公路汕头段,争取启动潮汕二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南澳大桥、苏埃隧道工程、国道206线大学路,国道324线潮阳、潮南、澄海路段改造工程,启动一批省道改造。
在港口建设方面,汕头将高标准推进现代化深水大港建设,全力打造东南沿海亿吨深水大港。着力引进国内外港口航运龙头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伙伴,强化汕头港作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的地位。按照现代化、专业化、大型化、集约化的要求,把广澳港区建成以集装箱、散货为主的货运港区,把海门港区建成以油、气、煤为主的能源港区。同时建设一批大型码头设施及配套相关深水航道、防波堤等工程。
在铁路方面,要把汕头建成国家东南沿海和东南亚铁路通道的重要节点、海西经济区铁路出海口。今年重点加快完成厦深铁路汕头段工程,开工建设汕头港疏港铁路、广梅汕铁路扩能项目(阜鹰汕铁路梅州至汕头段)。同时,加快轨道交通规划,争取早日建设轨道交通网络。
在公路运输枢纽及航站楼建设方面,汕头今年将加快建设国家级的西华客运站和潮南汽车客运总站,加快建设国家级的潮阳公路运输中心站(谷饶)、广澳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峡山货运站、澄海粤海货运配载中心等货运站;推进汕头汽车客运中心站建成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站,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便捷换乘。同时加强航空设施建设,配套中心城市功能,建成潮汕机场汕头城市候机楼。
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汕头将努力实现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各种运输体系的有效衔接,形成粤东地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并与珠三角、厦漳泉构建2小时经济生活圈。
政府近七成支出用于改善民生
建设幸福汕头的过程,也是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指数的过程。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改革优先方向,逐年增加对民生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去年全市财政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已近70%。
这笔钱花到了哪里?汕头市每年公布的十件民生实事就是答案。去年,汕头把切实解决百姓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公共交通等热点难点问题列入十件民生实事。到去年年底,这些民生承诺逐一兑现,一点一滴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感。
作为全市十件民生实事的“一号工程”,汕头拿出一般预算收入的1.75亿元投入到千村环境整治工程,全力推进全市农村352万人863个村居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前大部分镇街和村居已成立专门机构和组建专业环卫队伍。
购置100部小型公交车也是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数据显示,去年汕头全市共新购投放运营公交车171辆,新开通线路14条,更换老旧车辆线路5条,营运公交线路达到100条;同时,中心城区一票制公交车出行“一卡通”和分类优惠民生实事也已实现。
为实现居者有其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汕头市创新了“政府+市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新方式,打破以往传统投资格局,建立财政资金和城投债“两个蓄水池”的资金使用联动机制。去年成功发行13亿元城投债。截至去年11月底,城投债累计已投入汕头市保障房项目的资金达3.3亿元,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汕头每年还为200户农村住房难低保户修建住房,每户人家给予补助2.5万元,为农村部分困难户家庭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随着物价上涨,一部分困难户难以承受。为此,汕头启动了补贴联动机制,以城乡低保户、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和城镇国有(集体)企业特殊困难职工家庭等低收入群众为补贴对象,逐步实现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及保障标准提高幅度与物价上涨幅度、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基本同步。与此同时,汕头去年继续建设了一批平价商店和一批蔬菜大棚、冷藏设施,保障生产和市场供应,保持农副产品价格基本稳定,让老百姓真真切切从“农超对接”中获得实惠。
汕头去年还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医疗保障规定》,建立涵盖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发行覆盖全市、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成为全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引入市场机制扩大试点首批城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首批试点城市。
据透露,汕头今年还将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大幅增加民生投入,力争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事业支出的比重达到80%以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