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区远眺。未来几年,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日报记者 黄赞福 摄
(记者 董伟伟)去年,我市人均GDP只有全国水平的54%,不加快发展不行;GDP总量仅比汕尾市多5亿元,差距不足1%,不加快发展不行。昨日,在市委、市政府务虚会上,“加快发展”无疑是最热的词,参会市领导围绕加快发展出点子、给良策,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摆问题:压力与机遇并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个重要指标:人均GDP 。按照十八大报告测算,到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将达到4万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是1.2万元。去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只有16520元,农民人均收入7742元。两个指标只有每年保持12%和13%的增长,才能在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白涛为我市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算了一笔账,也摆明了我市加快发展的压力。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河源发展的机遇在哪里?市委副书记黄建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低成本红利已经淡化或消失,新城镇化、交通建设、区位优势等红利已经成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只有结合河源实际,抢抓这些机遇,河源加快发展的动力才会更强。”
抓工业:筑巢引凤上项目
“去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发展后劲、增长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表示,近5年我市新增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0多家,占税收总量小;大规模用电量去年还出现了负增长。因此,加快发展的根本是上项目,我市既要筑巢引凤,不断完善园区等发展平台,形成比较优势,又要以商引商,形成“蚂蚁效应”,带动发展。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丽萍去年对全市区域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东源县仙塘镇以2.1亿元税收高居榜首,最差的镇税收却只有21万元,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针对这一问题,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苏全贵表示,要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既要抓工业,更要抓农业;既要抓城区,更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会上,市领导还针对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市直经济龙头作用等加快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讨论。
作风建设
“最缺的不是钱,是作风”
要狠抓乡镇干部“走读”和公车改革
作风建设事关党心民意,事关发展成败。在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我市将作风建设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加快发展,我们最缺的不是钱,是责任,是精神,是骨气,是作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赖泽华提出,要强化党员干部责任,转变干部作风。
转变作风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丽萍表示,要花大力气解决干部“走读”问题。目前,我市很多矛盾、问题都可以解决在乡镇、消灭在基层,但是由于乡镇干部“走读”现象严重,基层工作很难深入展开。她建议,我市要对乡镇干部“走读”问题下决心、动真格,明奖惩、严处罚,彻底扭转这一现象。
“去年,我市共有公车980辆,一年的油费、维修就要近4000万元。”常务副市长彭定邦表示,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他建议,我市应尽快将公车改革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全力推动公车改革。
彭定邦还建议,要切实加强乡镇干部的作风转变,将“三赛”考核延伸到乡镇,明确乡镇发展的目标和责任,并将考核成绩与干部的“票子”、“帽子”、“面子”、“位子”挂钩,按照考核成绩提拔任用,增强乡镇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干劲。 (本报记者 董伟伟)
扩容提质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要“量”大“质”高
加快发展是河源今年第一主题,已成全市上下共识。河源加快发展“快”在哪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将是重要载体和平台。开年后,无论是调研,还是召开会议,市委书记何忠友、市长彭建文不厌其烦多次提及“扩容提质”,足见其已成为河源发展的聚焦点。
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李扬达多次参与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策划组织,在他看来,河源扩容提质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中心城区的“量”要够大,二是中心城区的“质”要够高,只有这样才能拉得动这辆“车”。关于“量”的问题,可考虑把中心城区分解成三大板块。一是生活居住区,包括老城区、江东片区、新市区和东源县城。二是工业区,这包含了市高新区、紫金县的临江、古竹等。三是旅游等高端服务区,即市区旅游产业带,这个可以用“七星伴月”来形容,“月”就是万绿湖,“七个星”是花灯城、七寨水库、响水、御临门、越王山等。“七星伴月”能上来,河源的旅游优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不仅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成为务虚会的焦点,镇级扩容提质也被多次提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白涛认为,城镇化既要有以市带县的推进,也要有以镇带村的谋划。他提出,镇的规划建设上一定要与工业紧密联系起来,把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结合在一起,要考虑农民到了镇里的后续生活。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丽萍表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这包括县区之间,也包括乡镇之间。根据调查,目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很突出,现在有些乡镇的镇委书记就像是“穿西装的乞丐”。对这个问题,建议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分类评估定位,依据资源、功能定位谋划发展。 (日报记者 刘远朋)
抢抓机遇
外给力内发力 河源发展“红利”多
会上,多位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给力”,内部“发力”,河源加快发展正当其时。河源应抢抓机遇,满怀信心、希望,把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坚实。
市委副书记黄建中用了“三大新红利”描绘了河源加快发展的美好蓝图:新城镇化的红利,城镇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大市的河源新型城镇化潜力更大,这是河源发展最大的机遇;新交通建设红利,未来几年,河源将有七八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全盛时期,这是最现实的红利;新区位优势的红利,交通布局彻底改变之后,河源的区位优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真正完全融入珠三角,这是河源最令人兴奋的红利。
黄建中表示,这“三大红利”,将成为河源眼前和中长期乃至更远时期的潜在机遇,“我们把握好了这些,河源发展动力会更强大,成效会更显著。我们的发展格局将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则认为,打造“广东绿谷”是河源今后发展的新目标,既符合河源实际,有河源特色,又有全省胸怀,“我们要与省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力争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赖泽华同样表示,今后省里将会出台各种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我们一定要积极争取,有了机遇就要死死抓住,据为己有”。
省委书记胡春华调研河源,带来的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更增强了河源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白涛认为,大环境是河源加快发展的又一个红利,在肯定河源发展理念的同时,胡春华书记给河源想良策、出点子,提要求、明任务,让河源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日报记者 刘远朋)
水产业发展
提高附加值让好水卖出好价钱
河源有两大资源优势,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其中因万绿湖而让河源名声在外。如何把这个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河源不断谋划、探索。昨日的务虚会上不乏有经深思熟虑的奇思妙想。
会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白涛认为,我市的水可分为自然水、山泉水、矿泉水。好水要卖出好价钱就要增加产品附加值,“借助好的‘工具’,为我市的自然水、山泉水、矿泉水找个好‘东家’,引进有实力、有品牌、有销售渠道的水企业,把我市的水产业品牌打出来”。
“河源的优质水资源可开发的空间非常大。”市委常委、秘书长黎意勇说,“同为当地的招牌,千岛湖是水业基地,而万绿湖只是开发基地,这与河源资源优势不相称。”他认为,河源的水产业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销售附加值低、销售渠道窄等问题,导致河源的优质水还在“沉睡”。
对此,黎意勇认为,做强做大河源水产业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好水产业高端园区,将其打造成华南地区的水业集散中心,其中重点要发展培育饮用水、饮料、酒、医疗用水等高附加值产业。二是加快成立饮用水行业协会,把一些小规模企业进行整合。三是加大万绿湖水品牌的塑造和推介,将万绿湖塑造成国际品牌。四是大力发展水生态旅游业,这包括谋划建设水为主的主题公园,尽快实施万绿水城的规划,开发万绿湖、七寨水库沿湖道路,亲水,看水,观水。
做强做大水文章,离不开优质的水资源,离不开对万绿湖这颗“珍珠”的保护。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叶常浓认为,加快河源发展,一定要保护好万绿湖,这是河源的“命脉”,需要积极探索建立万绿湖保护的长效机制。副市长谢春森表示,保护万绿湖需要以更严厉、更决断的手段,对污染湖水的一切行为,要坚决予以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