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既是资源又是瓶颈,粤东西北发展需要突破常规。 梁文祥 摄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发出了“振兴东西北”的动员令。在政策的引擎将强力带动经济提速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碧水青山,也成为粤东西北地区能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据了解,粤东西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63%,人口占全省的46%,但经济总量仅占20%,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需求十分强烈。“东西两翼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北部山区又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比较突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省环保厅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从加强环保服务、强化污染防治、严守生态红线等方面助力粤东西北地区打造“绿色发动机”,并提出各地要制定生态控制线地图。那么,粤东西北的环保短板在哪,未来谋求绿色发展的出路何在?对此,本报结合《意见》与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现状
整体环境优于珠三角,局部水质堪忧酸雨严重
事实上,与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庞大的珠三角相比,粤东西北地区无论在空气、水环境上都优胜不少。去年,梅州、河源、揭阳已达到国家最好的一级空气标准,西江、北江、东江的非珠三角江段,都能保持二到三类水质,全省水质最好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更长期保持可以直接饮用的一类水。
不过,部分地区江河、酸雨等污染较重,也加大了对当地的环境威胁。
去年的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从四大水系来看,粤东诸河水质最差。其中练江和小东江湛江段水质属最差的劣Ⅴ类,属重度污染。在粤西,茂名小东江2012年水质达标率较上年下降33.3个百分点,一年1/3的降幅也成为广东水质下降最严重的河段。在粤东,去年全省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上,揭阳市成为全省唯一零达标的城市,并且已经持续了三年。
空气方面,由于陶瓷等产业转移、地形气流等因素,在广东的重酸雨城市中,韶关连续三年“上榜”,清远近两年也未旁落。
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细康表示,粤东西北是广东的外围地区,是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也是水源地,与珠三角相比,它的生态环境容量很低。以守住环保底线、生态底线为基准。“要遵循分类指导,分区控制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异,强化环境分区控制,合理确定开发强度。”
对此,《意见》提出,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强制性要求,各地要制定生态控制线地图,将省环保规划划定的严格控制区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禁止开发区等重要生态区域落实到地图上,进一步细化生态控制线范围。
其中,在严格控制区和禁止开发区范围内禁止建设任何有污染物排放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逐步清理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确保污染物“零排放”。在有限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要严格限制化学制浆、印染、鞣革、重化工、电镀、有色、冶炼等排放重金属及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建设。
在粤东西北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将构建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流域生态廊道为骨干的绿色生态网络,建设粤北山区和环珠三角外围生态屏障。
制约
监管治污能力常滞后于污染源威胁
专家认为,粤东西北地区面积广袤、污染源分散,还不时受到跨区域的污染威胁,也给环境监管与治理增加了难度。
上个月,贺江污染事件波及肇庆封开引起社会关注,不少网友对水质监测相对滞后于污染事件的发生感到疑惑,例如镉、铊并没有列入到江河水质的常规监测中。
事实上,对于跨界河流、邻省交界地段较多的粤东西北地区来说,上述的矛盾更为突出。2011年也出现类似情况,当时上游湖南开矿,造成武江广东乐昌段锑污染。
省环保厅负责人表示,“广东水质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跨界河流,第二个是产业转移到上游对下游水域的影响。而这两方面在粤东西北都较为突出。”此外,近年矿山开采、沿岸重金属企业排放导致的血铅事件、北江铊污染等也给当地发展与环保的平衡敲响了警钟。
但粤东西北相对于珠三角来说,环境监测与治污能力却相对滞后。在贺江污染发生前,对于铊等重金属特征污染物,只有广州能够监测。而今年5月,揭阳市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未能完成去年目标,在201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中被环保部点名。
“县级环保部门监管人员顶多十来个人,县级监测站只有四五个人,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环境管理的需要。特别是这两年,省里把很多环保审批项目逐渐下放,基层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任务繁重,对人员数量和素质要求大为增高。”采访中,有基层环保人员曾向记者诉苦。
对此,省环保厅把加强基层环保监测能力,重点解决粤东西北地区基层环保监测能力薄弱问题作为该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之一。
《意见》中提出,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和土壤、生物和重金属等监测能力,2013年底前,所有地级以上市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空气质量评价和信息发布工作。支持建立流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及区域大气污染预警体系,增强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鼓励东西北地区环保干部与省、珠三角地区环保干部的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
此外,今后我省将加大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对粤东西北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重点工程、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和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的支持力度,提高东西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扶持骨干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升级改造和建设污染治理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粤东西北地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出路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发展需要与环保双赢
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后发压力,粤东西北出路在哪?
赵细康表示,“粤东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注定要跟珠三角发展采用不一样的路径”,要采用集中发展的模式,“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就是实现城镇化和园区的集聚发展,集中发展,集中治理。”赵细康认为,这既能更高效地利用环境土地,也能顺应国家环境管理转型,从污染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变,使环境管理更加便利,也能减缓环境监管人力不足的尴尬。
上述思路也被运用于《意见》之中——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理念,推进工业入园进区,严格项目环保准入,推动园区环保设施先行建设,强化污染集中治理。
省环保厅要求,粤东西北地区做好化学制浆、电镀、印染、鞣革、危险废物处置等重污染行业的统一规划、统一定点,支持化工(石化)、建材、冶金、发酵、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等行业入园发展。支持工业园区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中供水、供热、供气,实行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集中收集处理,实现环保设施先行和污染集中治理,鼓励园区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运营管理。
从“面上保护”的层面看,《意见》则要求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和环境容量要求,强化环境分区控制。鼓励和引导区域开发和重大项目向重点开发区集中,大力支持东西两翼沿海片区建设石化、钢铁、能源基地,支持粤北山区适度有序发展水泥、建材、木材、石材、烟草加工等资源型工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特色产业。鼓励生态发展区发展与区域主体功能相适应的特色林、农产业,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
赵细康还关注到,粤东西北以往采矿、电镀、印染等行业分散开发、生产,往往造成的土壤、水体重金属污染,并没有采取太多的行动,“早期主要是通过环保执法排查罚款,进行污染控制。现在一方面是统一入园加强监管,另一方面生态修复也提到议程上来”。
《意见》明确,粤东西北要积极推进城镇内河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到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开展受重金属污染的典型工矿用地、农田及蔬菜基地土壤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示范,逐步解决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
此外,从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省环保厅还在《意见》中表示,将对粤东西北的交通、能源、水利、城市扩容提质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