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人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上游的河源市,河源市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全市总人口为340多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
1简介编辑
综述
河源客家人,是指分布于河源市或原籍河源市的的客家人,它是客家民系中一个令人骄傲的群体。
2来源编辑
综述
河源客家人的来源可上溯至秦始皇年间。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南迁史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
第一徙: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三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四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南部。
第五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六徙: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在2008年,全国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河源市委常委会议专门作出决定,将河源龙川县令赵佗定为客家人始祖。
3文化编辑
综述
河源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区客家人共同的族群优点和文化特征,但也有独特的民俗和文化,文化绚丽多彩。
(1)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皆以宗族、家族为单位建筑的住宅群,屋形多为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和吊脚楼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区的围龙屋是以半月形为主体,四角楼是以炮楼式为主体,四合院是以天井采光为主体,吊脚楼是以走马楼为主体。除吊脚楼属山寨人居住,有着明显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楼、四合院建筑内部设计都与半月形围龙屋有着大同小异之处。
(2)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河源的烹调技术和菜色制作别具一格,如扬名海外的“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等,都是河源客家人所创造。红焖猪肉、肉丸、焖香菇、炒仔鸭、全猪汤等,也是河源著名的客家菜。
(3)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文化。河源人能歌善舞,有着呤诗作对的习惯。客家民间艺术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杂技等。河源每个县区都有客家歌舞团,紫金县的客家花朝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的忠信客家花灯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县的杂技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和平县的采茶剧团有着汉剧和采茶剧相结合的戏韵。
(4)河源客家人重文崇教人才辈出。在古代, 这里曾经出过许多进士。在清朝,这里曾出过“一门三代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检家族。这里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太平天国名将冯云山、石达开的祖居地,是中国革命的审计创始人阮啸仙、中国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刘尔崧、中国革命东江三杰刘琴西、黄居仁、黄克、中国文学评论家肖殷的故乡。
语言
河源佗城话
生活在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语言,有两种。一种是与梅县客家话有细微区别的“水源音”,是客家先民来到岭南后逐东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兵马南征时,赵佗带领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下东江,任为龙川县令。东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汉以来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时又叫做“蛇话”。赵佗,又称赵他,无论是“佗”还是“他”,实际上都是指“蛇”。《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岭南为南蛮之地,到处瘴疠,虫蛇满地,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1996年在东江边发现恐龙蛋化石后,1999年又发现恐龙化石,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是恐龙的故乡。化石历史科学地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为龙蛇之地并不为过。人们说赵佗时的话语,自然就是说“蛇话”了。
另外一种是梅县音。惠州、河源、东莞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一条是从陕西关中地区直接进入,一支从中原再经过韶关而来,一支大致沿淮河、过安徽、抵福建、江西,进入河源。
河源佗城话是一种十分有铁质的客家话,它与梅州大埔话、惠州话、潮州饶平客家话、福建诏安客家话等十分接近,与梅县等地的客家话略有区别。它能让人感受到古中原金戈铁马的声音,它能让人感受到汉民族几千来不屈的灵魂。如果河源佗城话能与梅县话实行整合,将会变成一种更加完美的客家话,在当代社会中,也更容易交流和传播。
4其他相关信息编辑
全球客家分布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9000万人。其中国内7000万人,国外有20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泰国现任总理英拉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的珠江三角州、粤东、粤北赣南、台湾(700万人)、闽南、闽西和广西、四川。原住广东的客家人有2100多万,外省长住广东的有1000多万。原住广东的客家人占全省总人数30%,其中纯客市、县15个。广东客家人在台湾的后裔有450万以上,其中,梅县的在台客家后裔有150万人,潮州市饶平县的客家人在台湾的客家后裔有200万左右,惠州、海陆丰、河源客家人在台湾的客家后裔约有100多万。
河源与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民系之一。世界上有一亿两千万的客家人,分布在全国18个省区的280多个县市以及世界上8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惠州、深圳、东莞、河源、韶关、清远、粤东、粤西、赣州、吉安、抚州、长汀、三明、建平、北海、贺州、博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惠州(包括深圳、河源、东莞)由于在中国经济的前沿地带努力捍卫客家文化,而被称誉为当代世界新客都,在广东地区,惠州、深圳、东莞、河源、韶关、清远、粤东、粤西等广东地区有客家人3100万左右。
就广东地区而言,龙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区是广东客家文化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韶关、清远是广东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惠州府是广东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惠州、梅州、潮州是广东客家文化的的清时期的文化中心.。到了当代,广东的客家人,则是深圳(客家人450万)、惠州(原住和常住客家人500万)、东莞(原住和常住客家人200万)、香港(客家人150万)、河源(客家人380万)、广州(客家人100万,但广州的客家人没有地位,广州白话人极力打压广州客家人,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州地区,梅县人带头被同化,没有客家意识,已经不算客家人,不具备领导客家文化复兴的能力)以及遍布在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300多万客家人一共3100万客家人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与广东其他两个民系一道,把珠江三角州建设成了世界知名的制造业中心!与此同时,梅州(客家人300万)和韶关(客家人350万)、清远(客家人300万)以及潮汕、粤西等地(客家人400万)的客家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广东客家
河源、惠州、深圳、河源、广州、韶关、潮州、海陆丰客家与梅州客家实为一整体。从方言而言,自古以来惠州、梅州、深圳、韶关、河源、海陆丰就是广东的客方言区。(光绪)《嘉应州志》卷8载:“嘉应州及兴宁、长乐、平远、镇平(蕉岭)四县并潮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紫金、龙川、河源、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皆可相同。广州人谓以上各县人为客家人,谓其话为客家话”。
清末古文与语言学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卷序言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及潮之大埔、丰顺,其民字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从以上记述可见自古以来粤东的梅州、惠州、河源地区的方言就被界定为客家话。
从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丰的政区隶属的变动来看,公元331年,即东晋咸和六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当时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取名“宝安”,是由于今属东莞市的宝山,古时产银,银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另一种说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今天梅州地区的兴宁、五华在历史上曾经是惠州府的属县。
隋、唐、明、清很长一段时期兴宁、五华都为惠州属地。惠州最早是隋开皇十年(590),在梌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6县。 隋大业三年(607)改龙川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5县。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辖归善、博罗、罗阳、海丰、陆安、河源、石城、兴宁8县。 唐嗣圣元年(684)改为雷乡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5县。唐天宝元年(742)改为海丰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兴宁6县。唐乾元元年(758)改为循州,辖归善、罗阳、海丰、河源、雷乡、齐昌6县。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改为祯州、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
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赵祯讳,改为惠州,自此有了“惠州”之称。 元至元十六年(1279)称惠州路,仍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洪武二年(1369)增辖龙川、长乐、兴宁、正德十三年(1518)增辖和平县,隆庆三年(1569)增辖永安县、长宁县、崇祯六年(1633)增辖连平州。 清雍正九年(1731),惠州府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长宁、永安11县及连平州。到雍正十一年(1733),长乐、兴宁才划归梅州管辖,一直至今。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而惠州的紫金、龙川、河源、和平就是今天的河源属地。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县分出了河源、新丰两县,都隶属广州南海郡。从此有了河源县的建制。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河源县隶属梁化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为循州,治所在归善(今惠州市东),管辖归善(今惠阳)、博罗、河源、兴宁、海丰等县,当时龙川县并入河源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为龙川郡,治所在今惠阳东北,休吉县(即新丰县)并入河源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龙川郡又复名循州,河源县曾分出一个石城县,至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石城县又并入河源县。五代南汉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设祯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等县;循州的治所迁至雷乡,辖雷乡县(唐朝时从兴宁分出,后改为龙川县)和齐昌府(后改兴宁县)。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辖七个县(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划出河源县和龙川县部分地区设置和平县。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567年)划出河源、英德、翁源三个县的部分地区设置长宁县(1911年改名新丰县)。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划出河源、和平、新丰、翁源等县的部分地区设置连平州(1912年改连平县),河源县属惠州府连平州。从惠州、河源、嘉应州的行政区划的变动,不难发现历史以来河源与梅州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这种源流关系从某种程度而言,为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陆丰客家文化的整体性奠定了一个地域基础。
客语是唐朝官话
客语(客家话)是世界上一种十分古老的语言。它直接承传了周朝的雅言。对中国汉族文化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承传,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台湾省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创会会邱从容2009年3月5日举行《唐朝官话的研究》新书发表会,书中研究指出客家话是汉语的源头,其他汉语方言都是客家话分出去的简化音。新书发表会今天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艺厅的国际会议厅举行。“民政处”赖志祥致词表示,身为客家人的市林政则相当推崇邱从容对于推动客家事务尽心尽力,花了整整四年时间,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从事研究,让大家有机会对客家话以及其他汉语方言更加了解。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张维安表示,这本书的发表将在学术界带来冲击,引发对于客语研究的兴趣,也祝福新书在市场上受欢迎,让在地文化发光。《唐朝官话的研究》一书内容指出,从唐朝经过千年岁月,客语无须转韵换声,依然能和当时传到海外而被保存流传至今日的日、韩语、越南的汉字语音吻合。
邱从容先生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汉字语音开始研究,并运用韩语、越南语等的汉字语音作为辅助,和各汉语方言,包含客家语、闽南语、粤语、吴语、福州语、赣语等,从实际的语音上做各种声韵特征的比对、归纳与整理语音溯源的分析。
从《唐朝官话的研究》一书中比对的结果可以看出,历史上韩国的汉字语音有三大入声特征“p、l、k”韵,传入越南的是「p、t、 c、ch」韵(c、ch实际音是k韵音),传入日本的汉字语音的入声特征为“fu、tsu、ku、及ki”(也就是p、t、k),都跟客语明确的入声韵「p、t、k」字音互相对应,声韵字音也最为相似。
例如“日”字,日语汉音是nitsu,客语则是ngit,入声互相对应,而日语的ni则是客语ngi的简化音。又如“踏”字,日语汉音是tou(tafu),客家话则是tap,也互相对应,而且字音几乎一模一样,证明客语的确是影响日本汉字语音的语言,也是更源头的汉语音。
历史上日、韩两国主要在唐朝时代派了大量的留学生到安学习汉语,而越南也早在汉朝开始就持续受到汉语的影响,邱先生认为既然能证明客语是跟日、韩及越南语音最为相似的汉语,那么客语在唐朝不就是唐朝的官话?除非能找出整体性比客语更为接近日本汉语的具体语言,才能否定这样的论点,相信在学术界能带来另一方向的思维。
呼吁保护客家话
客家话中有大量古代汉语的遗留,是一种美荣誉度很高的语言。客家人坚持讲自己的语言已达数千年,显示了客家文化的强大,显示了汉文化的强大。承传了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人大代表大多数是客家人,因此,在当时的国语选举中,客家话所得的票数,开始时比普通话还多。但由于孙中山做工作,才把普通话定为国语。可见客家话的影响力。文化多元已经成为共识。为了加强与台湾的450万客家人(其中有300多万为广东客家后裔)和海外上千万客家人的联系,为了凝聚中华民心,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已经有客籍精英在争取上级和各界的支持,争取在香港设立客家卫视总部,但具体运作在深圳。
以下是广东4000万客家人(包括原住和长住)对世界客属侨领的请求。
在南方卫星电视等广州方言媒体的铺天盖地的包围中,广东客家话的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广东客家人的人数正在快速减少。如果没有客家话,就没有客家人了。因此,捐款建设什么建筑物的意义不大,关键是保护客家语言和文化。保护地方方言成为摆在广东客家人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广东4500万客家人,盼望田家炳先生等客属侨领,能够站在挽救客家话保护客家话承传几千年来的客家文化的战略高度出发,争取在香港设立客家话卫星电视台。或者是申请争取深圳卫星电视开辟客语(客家话)频道,那对于全球的客家人来说,都是功德无量的大事。客家子孙世代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