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第四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昨日已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今年11月下旬,河源市委、市政府在旅游节举办期间跳出河源,主动出击,率先到珠三角客源地寻找市场,首次在广州市成功举办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旅游推广周活动,使“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刚刚对外公开和宣传推介的城市形象名片擦得更加明亮。
城市定位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今年中秋节期间,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到该市龙川县调研,晚上翻阅一本《龙川县志》时竟意外发现自己也是一名古龙川人。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的陈建华书记,便开始细心为河源建市以来一直尚未定位的城市名片寻找历史依据。
据当地史料记载,龙川县始设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赵佗为首位县令,迄今已有2221年的历史了,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其中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当时的龙川县包括现在河源的全部和韶关的新丰,梅州的五华、兴宁,汕尾的陆河和陆丰这一部分,还有惠州的一小部分。
陈建华说,梅州对外称“世界客都”,赣州称“客家摇篮”。那么,河源应该如何定位呢?陈建华称,龙川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赵佗作为龙川建县的首位县令,是“第一批南下干部”。所以,河源把古龙川的辖地,即现在的河源市定位为“客家古邑”,是有充分的史实依据的。汉、晋之后,又有许多客家先民陆陆续续从中原迁来河源龙川。现在的“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龙川佗城,在当时就是一个商品集散地和一个人口从北方迁徙到南方交融的地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陈建华说,“客家古邑”是河源在历史人文层面的定位,而“万绿河源”是从自然环境、生态文化方面来考虑的。因为广东蓄水量第一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蓄水量第二的枫树坝水库,均在河源市境内,两者先后始建于1958年和1970年。这两个水库,不仅是东江流域地区的水源生命线,也是韩江流域的发祥地。陈建华称,广东9000多万人口,约有6000万人口的水源发祥地在河源。同时,河源的森林覆盖率占70%左右,在广东省名列前茅,称得上是“粤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因此,用“万绿”这两个字来概括河源的自然生态形象,也表达了河源对生态环保理念的追求与自豪。
此外,“客家”在河源可谓“独领风骚”,因为在中国所有的地级市中,辖区百分之百的县是纯客家县的,唯有河源市。陈建华说,河源对“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形象定位是实至名归的。
发展定位
生态优先加快发展
河源属于典型的后发地区,同时又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范例”。在统筹协调中实现“生态优先,加快发展,基础先行”,成为河源本届领导班子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加快发展是河源最大的政治,生态是河源最大的优势,但加快发展并不意味着牺牲生态与人文。“丢了生态就等于丢了河源最大的优势;教育落后河源将永远落后。”陈建华书记认为,一个市委书记接任和离任的时候,如果生态环境退步了,人口素质退步了,群众生活水平退步了,社会风尚退步了,那么这个市委书记就是不称职的。这既是执政理念,也是为自己设定的行政目标。
陈建华说,河源的生态优势包括矿产资源优势、森林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简称“金、木、水、土”。河源将通过“金、木、水、土”来促进工业的发展,发展高、新、精的新型工业园区,点亮河源工业之“火”。“金木水火土”都具备了,河源今后将会走上一条具有河源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此,河源市制定目标,将通过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来发挥生态优势,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是搞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第三是要坚持“工业立市”;第四是着力提高人口素质;第五要端正党风,反腐倡廉,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
目标定位
提升城市新形象打造最适宜人居城市
为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新形象,河源市近年来共投资10多亿元为城市“塑身”美体,高规划、高标准、高质量、高管理地扎实推进了一批如“两江(东江、新丰江)四岸”景观工程等重大城市建设和改造项目,充分对外展示了河源滨江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特色。该市还先后建成了东环路、西环路、胜利大桥、市污水处理厂、亚洲第一高喷泉、客家文化长廊、亲水步道、福利示范中心、九重门公园、龟峰公园等,素有“蓝天绿地碧水城”美称的河源市,目前正朝着一座最适宜人居创业的城市方向迈进。
此外,为增强城市品牌形象,近年来,河源先后举行了全市性运动会、客家文化旅游节、全国急流回旋邀请赛、国际恐龙研讨会、国际旅游小姐大赛等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不断展示河源对外的新形象,大力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在客家文化建设上,保护了一批客家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了一批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创作了一批反映客家风情的文学、歌舞等文艺作品,客家文化日益成为河源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成为全市旅游业的灵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城市形象,已对外凸显出河源城市鲜明的个性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