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客家客家文化

钟氏迁徙情况

2014-07-26 11:12:19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钟氏迁徙情况

钟氏五次大迁徙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钟姓的远古始祖。黄帝玄孙契在尧舜时代,因协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为司徙,赐姓“子” 。钟姓前身为“子”契为高之始祖,从契赐姓子到宋公子烈启姓“钟”经历了1991年漫长岁月。公元前286年,宋国为齐、楚、魏三国所灭。公子烈避奔河南许州(颍川)隐居。因公子烈曾受封于钟邑,故以封地为姓,改子姓为钟姓,开创了钟姓烈系繁衍发展的新纪元。85年后,汉朝初立,原楚将钟离昧不容于汉高祖刘邦,被迫自杀,其子钟离接避居颍川长社,为求生存弃离字而单姓钟,这是钟姓的另一支——接系。

颍川是钟氏的发祥地,到东晋年间,先公时期长社已有九百余丁口。以后由于环境的变迁,时局的动乱,自然灾害的侵扰,我钟姓先祖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迁徙,裔孙遍及全国各地和五大洲。前三次都因战乱或党争,钟姓多次迁徙所涉及的烈氏子孙而且规模较大,损失重大;而接氏一脉的迁徙都是因官而动,迁徙面广,官做到那里子孙就跟到那里而发展壮大。

 

第一次大迁徙

东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1年)司马氏世衰,前有长达十六年之“八王之乱”后有所谓“五胡乱华”民族之争,造成四分五裂,十六个政权割据的局面,特别是匈奴和羯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百余处,次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又在苫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十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这些时局的动荡,我们钟氏宗亲,亦受影响,为了避难,纷纷迁至豫(河南)、鄂(湖北)南部、皖(安徽)、赣(江西)及沿长江南北岸以至赣江上下游一带居住,这是第一次的大迁移。据谱载: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我们的圣、善、贤公,为避时乱率家过江避难,圣公移上杭(今江宁府郭县),善公移会稽(浙江绍兴),贤公移金陵。后因岁荒,又徙江西虔州孝义坊,最后居江西吉安府,信丰县头角山。

后来贤公子朝,字会正,为宁化县令(宁武西南宁化故城),因闽地有“六戎”之扰,奉令督兵进剿,行军至白虎村,见其地风景秀丽形势雄壮,心窃慕之,乱平后,乃奉母(原配黄氏早卒,继配马氏)卜居于此,马氏病故,葬九龙岗,癸山丁向,这就是后来的汀州府堂,于至产生了后来玄乎其玄的“五百年后,罚你添油”的有趣传说——知府许由挖坟事件。我们钟氏由江西迁福建,就是从朝公开始的。之后,朝公子远公,官中书令,移居山西落业,有嘏公子助公为南平王,子孙迁南海高要县落业;旭公子奇、官陕西西安府,子孙郎肇居该土;景公则往南雄后又迁南海落业。至睿公出任山阴县令,子孙亦随移山阴,而易公有弟曰平、曰日,后来则在湖北武昌经商,于是落籍湖北武昌府,子孙遂居武昌。

 

第二次大迁徙

唐代中期(公元755——763年)有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继而出现长达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初则攻洛阳,占长安,玄宗逃往四川,让太子李亨在灵武收拾残局。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在回讫兵帮助下,两地才得收复。而乾元二年(公元759肃宗号)禄山旧将史思明又起兵叛唐,再度攻占洛阳、中原地区遭受这些争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此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大遭削弱,各地军事重镇节度使掌军队、握财权,拥土地,势力渐强,各州剌史也为所属。时安史旧将仍受重用,他们在辖区内“自署文武将吏和贡赋,朔三镇(魏博、成德、卢龙),割据势力。其后山东、北淮间也多仿效,出现“藩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割据局面,天下政权不能行使,战争连年不已,破坏生产,人民遭祸,因之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咸通之末黄芝仙起义(公元873——874年),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聚农民三千余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攻占曹州(山东曹县西北)濮州,众至数万,黄巢起兵响应,两军会合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王芝仙战死,余部为黄巢领导,被推为王,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率军从和州(安徽和县)渡长江,经赣浙进入福建,次年攻克广州,众至五十万人,再由粤经桂、湘、鄂、赣、苏、皖进入河南,公元880年占领洛阳,继续率军西进,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僖宗逃奔成都,十二月占领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号金统。后经唐反扑,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反,战机失利败绩,由于长期混战,政局不安,人民生产大受骚扰,而我们的祖先,经此连年战乱,又从豫、鄂、皖、赣等地,再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及粤之东北边界,是为第二次大迁徙。

据谱载,唐时逵公因避官府横蛮,逼迁祖坟,其子恭公徙居龙南,宽公徙居信丰,廉公徙居于都,后又徙居会同,敏公徙居赣州,后又居太和县、万安县,惠公徙居宁都,节公徙居瑞金,只有礼公仍居故土,未曾远离,仍住长汀井秋坑守业。

在这段时间,钟绍京一支,其孙立本为唐楚国公,晚岁由衡阳卜居江西南康、相安;其四世孙大朗之后汝政,徙居排村、以谦徙居传寨。二郎之后万三修职长子制干,传四世广润徙居康成。五世立信,徙居信丰、蓝田;两帝十四居士仍居相安,其后代善祖生七子,名为思愈、思镛、思海、思广、思泰、思逢、思赞是为七房祖派。又二郎之后,万六评事其后代则徙居桂东草堂。

建汀州至于武公子尚仁、尚义,迁居象洞中坊千家坪;其后五通,孙政移居江西白鹭村;五达理政,生九子分道扬镳,散处各地:聪公移江西,恭公移会昌,明公居武坪,温公移漳州,问公(未详),敬公移洞睦坑,难公移潮州,义公住梅州,忠公居长洲苦竹坑,都成了各州的入乡祖。

 

第三次大迁徙

靖康之世(1126年——1127年)金兵大举入侵,金兀术追宋康王赵构至越州(今浙江绍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虏徽宗、钦宗父子及后妃宗室贵戚大臣三千多人北去,东京和宫中金帛、文物、图册、被金兵洗劫一空,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亡后,南宋偏安、战争不断,盗贼丛起,生灵涂炭。其时,蒙古族元已兴起,公元1253年,元军进攻安南,次年灭大理,公元1259年攻南宋鄂州,宋处于前后受敌地位,人民苦难久无宁日,于是我们的祖先又作分迁之计,由第二次迁地分迁到粤的东北来,是为第三次大迁徙。

在这个政局影响下,我们先人式公的儿子大初的后裔建公、廷公(一说廷建、廷立)迁居象洞坑溪背中坊寺居住,启昆支系的后裔悫轩移居会昌上堡,敬轩移居安元田水,有灏则移居普田。

又谱载友文、友武二公当年先后登进士,友武官至大中丞、友勇为光禄寺监厨司,友盛官兵部尚书。神宗年间(公元1068——1086年)王安石实行新政,志在改革政治,新旧派争议,莫衷一是。友文、友武兄弟等上疏谏请神宗谋慎变法,大遭王安石之忌,兄弟于是辞职归里,未几,变法被废王氏亦罢相,不久,王安石被继续起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重提新政,对反对派大加逼害,谗言友文等兄弟子侄对朝政不满,去职泄忿,请旨查究。兄弟等因此改姓易名,远徙他方,以避锋镝。友文支裔毅公复归象洞;密居福平县,后又分支上杭梅溪寨,察公移湖广、苏州,后又迁居武平河坑(宁化县)(一说居上坑来苏)。友武支裔刚公选迁上杭来苏,后徙居广东惠州和平县;理公徙居江西抚州,后其五世孙响公携家奔广东长乐县铁炉坝和兴宁岗背等地,籍居兴宁。齐公徙居福建武平,后子孙避乱徙武平招信、广东梅州、大埔等地,友勇支裔裕公徙居汀州程乡,正公徙居武平,后迁石窟东都。(说迁镇平蕉岭)。友盛支裔发公徙居广东海阳(潮州程乡),强公居嘉应州(梅州),庄公徙居武平,后迁石窟东都。

 

第四次大迁徙

第四次大迁徙则在明末清初,受清人入主的影响,我们祖先的部分子孙再分迁至粤之中部和海滨地区及湘、桂、川、台等地,另有一部分迁至贵州南部及西康之会理。至此子孙已散布全国各地。根据现有资料可见,提龄支裔有始一支,有转至广西罗城龙岸、珠和荔浦青山乡、贵港地区、桂平伏化乡,鹿寨四排乡,广东廉江长山镇一带落业。玉京支裔;雄万(隆)居广东高州、茂名化州一带,为上下伙之支祖。宜万(道六)居广西玉林城北,则为玉林地区之支祖。玉龙支裔育万(法茂)则迁至广西陆川清湖落业,其支系散处北流,及广东廉江等县,成为陆川廉江一带的支祖。瑞龄一支,其裔若冰,从广东梅州居广西罗城、平南、柳城一带,亦各成为其平南、罗城、柳城的支祖,遂溪一脉则是柔公之后。蒙山陈塘一脉则是钟繇支系,原居南海扶南之地,贺县桂岭一脉,则是岱公友盛强公之后。

 

第五次大迁徙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我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无情战火,弥漫着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数月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搬迁重庆。辗转八年,抗战胜处后,继之以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与部分在职官军和民众,一同迁往台湾或港、澳地区,根据有资料可查的迁台人口,自明清至今就有十二万多人。于是吾族部分人口再次从原籍,为有史以来的又一次迁移。新中国成立后时局趋于安定,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参军参政机会,在祖国各地参予各项建设,随着人口流动,户口也随之变动,成为新一代移民,且不断地增多。

 

关键词:情况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