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是钟姓的远古始祖
传说中国上古帝王有炎帝和黄帝。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和炎帝乃公孙氏少典之子,系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相传其母(名附宝)感北极星而孚,24个月生帝于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氏轩辕故里),故名轩辕氏。长于姬水,又称姬氏,国号有熊,又号有熊氏。以土为王、土色黄,故曰黄帝。当时炎帝(神农氏)为姜姓部落首领,末代帝榆罔无道,而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版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部落,又伐蚩尤及南方诸蛮,天下推尊,华夏二族合而为一,诸侯遂推轩辕氏为天子。黄帝于癸亥年即公元前2698年登帝位,寿111岁,葬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有四妃,共生子25人,其时得姓者14人。黄帝传位其孙。黄帝曾孙帝喾,帝喾生契,契是黄帝玄孙,契在尧舜时代,因协助响治水立了大功,受封于商(今陕商洛),为司徒,赐姓“子” ,因之“子”是我钟姓前身,而契则为商之始祖,故钟姓是黄帝子孙。
黄帝到钟烈姓氏的演变,从一世黄帝轩辕氏,二世玄嚣穷桑氏(青阳氏、金天氏),四世帝喾姓姬,五世契,封于商,为司徒,赐姓子,至三十四世微子启建立宋国,仍姓子。四十六世宋桓公御说,被钟人尊为血缘鼻祖,仍以子为姓。六十世烈因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所灭,烈为避祸奔许州改子姓为钟姓。这个演变过程可概括为:轩辕氏——穷桑氏(青阳氏、金天氏)——姬——子——钟。
二、烈系钟姓的繁衍播迁
(一)河南许昌时期
六十世钟烈(烈一世),生于公元前334年,宋国末代群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入灭以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时年48岁。为避祸,他以自己曾被封为“钟邑大夫” ,改子姓为钟姓。在中原上空升起了第一面钟姓大旗,他是中国汉族历史上第一个以钟为姓的人,故被尊为烈系钟姓始祖。
烈生复(烈二世),复生叶(烈三世),叶生气(烈四世),气生运享、运丰(烈五世),运丰生文义、文仪、文佳(烈六世),文义生纯佑(烈七世),纯佑生吉(烈八世),吉生保、俨、朝、倬、儒(烈九世),俨生逢兴、逢治(烈十世)、逢治生楠、桂、树(烈十一世)。
钟桂生于汉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公元5年),河南许昌封升岗(今河南长葛石象乡,西汉时属许)人。至19岁时就身长九尺,腰粗八围,力大无比,异常骁勇。时值汉光武帝在南阳张榜招募天下勇武之士,讨伐王莽。钟桂带领本族兄弟叔侄25人应征入伍。初任总兵。桂在讨莽战争中作战勇猛,功绩卓著,被封为镇蛮大将军(一说佐卫大将军),并加封光禄正卿,赐“金铜宝图” ,跟随他的宗支25人皆受封赏。
钟桂生焕(烈十二世),焕生增、垣(烈十三世),增生铣、镳(烈十四世),铣生县、绵(烈十五世),县生余、立(烈十六世),立生宏、宿(烈十七世)。汉献帝时宏和宿分别为会稽太守和扬州都督。兄弟俩首次修钟烈系家谱,以启后世。宏生斌(烈十八世),斌生大有、大仁(烈十九世),大有生项、贵(烈二十世),贵生才、先(烈二十一世),先生酉(烈二十二世),酉生简、范(烈二十三世),简生圣、善、贤(烈二十四世),简、范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东晋末年,东晋末代皇帝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当时社会动荡,草寇遍地,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钟氏一门决定析居,渡江南徙,寻求安定的环境和一个好的发展场所,除简、范两兄弟仍留颍川故宅外,其他钟姓均渡江南迁。据《钟氏族谱》记载:他们家离许昌(颍川)三十里,有祖坟36穴,松柏三百余棵,还有石狮、石象和明珠山朝拱。当时许昌治所在今许昌县东张潘乡,有古城遗址。在城北三十里的封升岗,即现长葛市石象乡蔡寨西的封升岗,当时此地属许,封升岗上有“古闻人墓” ,传为烈系钟姓始祖钟烈的坟墓,因避难不称真名实姓。我提龄公第五子文亮公,明时曾在河南开封任布政使司,离任南归时路过颍川,曾赋诗一首:“乱世乏力拯众难,辞官南归效平民,遥望封升闻人墓,倍感祖德恩泽深。 ”
(二)从宁化至汀州时期
简生三子:圣、善、贤。圣、善、贤兄弟于东晋末年(公元420年)
(三)福建武平时期
钟逵长子钟礼(烈三十四世),生于武后垂拱三年丁亥(公元687年),卒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辛亥(公元771年),享年85岁,可谓高龄,但他晚年不幸。先是他的上十一世祖钟贤之妣马氏,殁后葬于九龙岗,二百多年后,传闻“茔内常有鼓乐之声” ,成为境内名墓。后来他的母亲马氏也葬同一祖坟。两个马氏葬在一起,更使名墓闻名遐迩,沸沸扬扬,远在长安的唐朝衙府也有所闻。事有凑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朝衙府决定在闽西增设一个府治。初选新罗圩(今上杭县)废地,因嫌此地多发瘴气,又传闻汀州九龙岗的马氏墓有异响,府衙遂移命在此筑府城以镇之。马氏名墓被压在汀州府衙的正堂之下。又拆毁钟屋村,改建长汀县衙,至唐代宗十四年(公元779年),历时十年方建成。过去流传“天下衙门皆子午,惟有汀府癸山丁” 。可见,当时朝廷在此设府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消除马氏名墓。钟礼去世前二年(公元769年),汀州府衙和长汀县衙同时施工,历时十年。面对强大的压力,钟氏一门不敢抗命,于是抛售全部产业,并将汀州府、长汀县府作为占地补偿的六十亩“射箭田”全部舍入附近的开元寺。钟礼在忧郁中死亡,其子濬和六个叔父,34个兄弟,先后分迁出汀州。钟濬作为长房长孙,迁往长汀附近的井秋坑(今上杭南阳乡),以便应付岁时祭祀。逵次子恭系迁江西信丰县,三子宽系迁江西于都县,四子廉系迁福建上杭、河田和回龙等处,五子敏系迁江西赣县,六子惠系留长汀县境内,七子节系迁江西瑞金和宁都等处。兄弟各散西东,情景凄凉。走时他们留下一首诗句:“汀州府衙妣坟堂,长汀县衙祖屋场,惟愿子孙存方寸,随居处处世荣昌。”一场大迁徙到此结束。
钟礼长子濬(烈三十五世)生武、睿、智(烈三十六世),唐代宋末年濬长子武(烈三十六世)为山东博州太守,把家从上杭井秋迁往武平县象洞千家村。武生二子:尚仁、尚义(烈三十七世),尚仁生二子:以福、以禄(烈三十八世),以福在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公元827年)中进士,官广东程乡(今梅县)县令,敕封文林郎。以福生泰(烈三十九世),泰生进一、进二(烈四十世),进一生缵绪(烈四十一世),缵绪生式(烈四十二世),式生六初、大始(烈四十三世),钟姓历史在这一代后又掀波澜。大始生尚(烈四十四世),尚生三子:山、岱、峦(烈四十五世)。钟山字中质,生于宋真宗咸平四年辛丑(公元1001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殁后丧葬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怪异现象。丧葬的地点是武平县象洞乡庵前坝月形。准备落葬时,连续三天三夜大风大雨。雨止后,发现棺材不见了,而地上的砖块石料完好无损,祭扫时又发现一大群黄峰,人们传为“天葬地” ,称为祥瑞之地。此后钟家连科及第,官显禄厚,天下知名。钟山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烈四十六世),他二弟钟岱生有一子友盛,三弟钟峦也生三子:友才、友能、友瑞。一共七兄弟,其中友文、友武、友勇官监厨使。使山父以子贵,被宋王朝敕封“文林郎” 。更值得称颂的是友文生三子:毅、密、察(烈四十七世),友武生三子:刚、理、齐(烈四十七世),友勇生五子:裕、温、柔、中、正。除友勇三子柔为中书舍人,其余十人全部中进士。加上钟岱之子友盛和友盛的三个儿子(发、强、庄),父子四人皆进士,确实曾经誉满神州。“一家十四口,进士十三人” ,轰动朝野,震惊东南半壁。
四、从武平向全国播迁
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公元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以图挽救赵宋王朝失败的命运。友文兄弟向宋神宗奏议反对意见,触怒了“龙颜” 。公元1074年,指旨罢官归田。更不幸的是30多年后,宋徽宗上台,起用蔡京、章惇、童贯等人借口“元佑党事件”打击和整肃朝中元老。钟友文三兄弟也在劫难逃。蔡京甚至扬言要诛友文九族。这一支钟姓面临“灭顶之灾” 。为了生存,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他们兄弟裔孙进行了空前的大迁徙。从武平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有的在迁徙途中改名换姓。
友文系播迁点为武平、岩前、泉水塘,上杭的古坟、丘辉、荷山里,刘坑塘、陈坑,广东蕉岭,江西兴国,有一部分流向四川和台湾。
友武系主要播迁点为广东的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增城、东莞、惠州、河源、从化及江西赣州、安远、龙南、定南、全南、遂川、修水和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友武次子理与兄刚同榜进士,任广州剌史。家庭遭难事发后,弃官奔程乡(今梅县)居住,理生大相(烈四十八世)大相生天柱(烈四十九世),天柱生朝政(烈五十世),朝生响(烈五十一世)。响生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烈五十二世)。其时发生了历史的转折,开创了新局面。提龄为广东五华、兴宁开基祖。遐龄迁紫金、东莞、河源等地,祯龄迁惠州,祥龄迁河源、龙川,瑞龄迁五华和紫金。提龄在五华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贤,在兴宁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友武三子钟齐,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科进士,生不逢时,不久遭
大迁徙。齐生二子:满和明。满迁广东五华县的铁炉坝,明留祖居福建武平。明之玄孙胜于公元1202年将家迁至广东大埔县。胜生三子:镛、钦、义明。义明生七子,其子孙分布饶平、揭阳、兴宁、龙川、河源、雁洋,遍布梅州地区。
钟友勇系播迁情况是:友勇长子裕裔孙迁嘉应州(今梅州)的白渡堡和雁洋遮布村及江西瑞金壬田寨的大悦村。次子温的后裔迁镇平(今蕉岭)石屈都,后迁南雄珠玑巷,再迁广西中山县龙源头。如今他的裔孙遍布广西各地。
钟友盛系播迁情况是:友盛生三子:发、强、庄(烈四十七世)。发迁广东潮洲,强
迁兴国竹坝,庄迁福建武平石屈都、广福等处。
钟峦的三个儿子在迁徙过程中,友能(烈四十六世)改姓萧、友瑞(烈四十六世)改姓叶。
时事变迁,沧海桑田。几百年后,许多钟姓裔孙从福建、广东等地往海外发展,已遍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
为让提龄系裔孙更容易了解源流世系,特制唐代逵公至宋代提龄公直系简表:
逵(烈三十三世)——礼(烈三十四世)——濬(烈三十五世)——武(烈三十六世)——尚仁(烈三十七世)——以福(烈三十八世)——泰(烈三十九世)——进(烈四十世)——缵绪(烈四十一世)——式公(烈四十二世)——大始(烈四十三世)——尚(烈四十四世)——山(烈四十五世)——友武(烈四十六世)——理(烈四十七世)——大相(烈四十八世)——天柱(烈四十九世)——朝政(烈五十世)——响(烈五十一世)——提龄(烈五十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