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
位于广东省龙川县境最南端,为龙川秦代古县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镇总面积218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43218人。佗城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毗邻东源县,距县城、铁路编组站(广梅汕、京九铁路)仅8.5公里,河梅高速公路龙川西出口距镇区仅1.5公里,东江、205国道、河梅高速公路在境内经过;镇内17个行政村村道全部硬底化。佗城还是县城规划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镇。水产、水果、蔬菜为该镇三大农业支柱产业,特别是镇内龙眼种植已成规模,面积达8144亩,被称为“龙眼之乡”。
中文名称
佗城
所属地区
广东省
地 位
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美 誉
龙眼之乡
目录
1经济状况编辑
近几年,佗城镇委积极实施“工业立镇、旅游旺镇、农业稳镇、科教兴镇”发展战略,“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其中孔庙(佗城学宫[1] )修缮开放以及合溪温泉服务区建成以来,旅游业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该镇自然资源、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锌、石灰石、稀土矿等;水力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现有小型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2150KW。2007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25亿元,工业总产值1.2亿元,农业总产值1.29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725元。
龙川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2历史沿革编辑
佗城镇既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发迹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而且也是千百年来东江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治所。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佗城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文明。
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
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佗城北门
3特别之处编辑
赵佗像
4旅游资源编辑
百岁街
百岁街是古城目前最繁华的街区,又名百岁坊、百姓街,原名儒学前街。这里有“两多”:一是百岁老人多,二是姓氏多。在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13个姓氏,鼎盛时期集中了10余间宗教族祠堂。据史籍记载,清末民初,佗城宗祠建筑达到顶峰,有历史记载的宗祠有89间,每间一姓,现存有黄氏大宗祠、刘氏、曾氏、蔡氏、张氏、叶氏、吴氏宗祠等。
司马第
司马第位于佗城的厚唐街,是佗城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之一,见证了佗城的辉煌历史。
正相塔
正相塔[2]
西门古码头
佗城西门古码头始建于宋代,是古代当地最主要的水土交通枢纽。据史载,佗城西门码头从宋朝至清朝中叶一直热闹繁忙,后因护城河淤塞和陆上交通日渐发达二功能衰退。
骆屋
骆家府第,位于佗城北角,建于明朝初年,砖石结构,造工精致,规模宏大。”整个府第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屋高9米,九厅十八井,40余间卧室,左侧还有一方2000多平方米的水塘。司马第东面,仍保留着长约百米的老围墙,一段为明时所建,一段为清时所建,均是三合土夯成的高墙,至今仍非常结实。北面屋子紧临水塘,廊檐飞角,老远望去好不气派。院门从东入,正门墙皮班驳,多有脱落,石头门框上有块石匾,刻“司马第”三字。右手边整面墙上画了一副反苏修的半身人物画,看起来表情滑稽。
南越王庙
南越王庙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盖淼是现存纪念奉祀龙川首任县令、南越王赵佗的唯一建筑,曾作多次修葺,现为四合院式二进院落建筑,中间为长方形砖铺天井,四边为花岗岩石石井栏。属清代岭南建筑风格艺术风格,朴实端庄。
天后宫
天后宫是民间供奉天后娘娘(妈祖)的坛庙,佗城天后宫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原建筑已毁,2005年重建。纤维三进正屋,占地面积465平方米。
龙川商会
龙川商会
5旅游攻略编辑
游览时间:4-5小时
适合人群:朋友,家人
到达方式:公交,自驾车
途中景点:佗城牌坊 > 佗城北门 > 佗城影剧院 > 龙川学宫 > 百岁街 > 南越王庙 > 越王井 >城隍庙 > 西门古码头 > 古城墙 > 龙川商会 > 明代城墙 > 天后宫 > 南门古渡
关键词: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