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新闻广东新闻

雪域高原粤藏情 广东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

2014-08-12 23:04:03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雪域高原粤藏情 广东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
20年的对口支援让林芝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中心城区八一镇。20年来,七批共计278名广东援藏干部前赴后继,林芝从“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边陲小镇,迅速变成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新城。
 
 
 

\

20年的对口支援让林芝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中心城区八一镇。

  编者的话 1994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启动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上周五,省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强调进一步推动我省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日前,南方报业“1+X”联合采访团赴西藏,实地采访了广东援藏的做法、成效,听受援地群众和七批援藏干部讲述高原雪域上的廿载粤藏情。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广东援藏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区部分县场。广东前后七批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从单一的干部援藏,到产业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全社会援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以促进林芝当地经济“造血”能力的产业和智力援藏为两翼的新格局。2010年以来,广东援藏五年规划资金占全国援藏资金总量的14.74%,居全国首位。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赞叹道:“广东援藏堪称楷模!”

  粤藏两地人民交流、交往、交融,有力推动了受援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粤藏结下的深厚情谊,也随着援藏工作的深入推进,历久弥坚。

  立足“造血”的援藏新格局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伊始,林芝就成了广东的“编外地市”

  广东与林芝,一个是中国开放最早的沿海省份,一个是西藏成立最晚的地区,两地距离超过3000公里,因为对口支援,被紧紧连到了一起。

  对口支援西藏伊始,林芝就成了广东的“编外地市”。20年光阴飞逝,林芝城乡巨变有目共睹。2013年,林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1994年的33倍、26倍、55倍和21倍,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民族团结,边防稳固。

  与此相对应的,是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援助林芝的高度重视。20年间,省一级领导到西藏指挥部署援藏工作的有11位,谢非、李长春、张德江、汪洋、胡春华等历届省委主要领导多次就援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各相关部门、各地市从资金、干部等多方面支援西藏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广东省援藏援疆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前六批累计投入援藏资金30.02亿元,实施项目844个;第七批计划投入资金约14亿元,实施项目145个。

  “广东始终坚持把林芝地区作为本省的一个地区来对待,把林芝人民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办。没有20年援藏,绝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林芝。”谈起广东援藏20年,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满怀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新一轮援藏工作拉开序幕,广东援藏格局向更高层次迈进:从城市基建到改善民生、从项目建设到产业“造血”、从干部援藏到智力援藏——摸索出一条以民生援藏为龙头、产业“硬援藏”和智力“软援藏”为两翼的科学援藏新路子。

  广东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雅林见证了新一轮援藏的新起点。他向记者回忆,根据中央提出按照省级财政一般预算的千分之一安排援藏资金的要求,第六批援藏资金一下子增加到了11.7个亿。怎么样把钱花得更有意义?广东援藏队调研后决定“民生为重,富民优先”。

  民生是广东援藏的重中之重。援藏资金八成以上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图书馆、妇幼保健院、林芝广东实验学校等公共设施拔地而起。去年,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1994年翻了三番,逐渐富裕起来的农牧民住进了崭新的藏式民房、走上了结实的硬底村道、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产业是富民惠民的主要抓手。在林芝,广东援藏工作队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提升当地“造血”能力。如今,特色农牧、藏医藏药等一个个“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在世界屋脊做大做强;壮美的鲁朗林海观光带、尼洋河风光带和米堆冰川等众多景点串起了一条高品质的美景走廊;易贡茶叶、林芝松茸、波密天麻、察隅花生、墨脱香蕉也渐渐成为林芝的“招牌”。

  人才是林芝发展的鲜活血液。20年来,来自广东的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纷至沓来,在教育、卫生、疾控、科技等领域开展专业培训、学术讲座;一批批当地优秀人才到广东学习锻炼,智力援藏为林芝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

  20年来,七批共计278名广东援藏干部前赴后继,林芝从“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边陲小镇,迅速变成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新城。

  援藏廿年的两地手足情

  援藏干部管结对帮扶的农牧民叫“我家亲戚”

  广东第一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杨维至今记得他20年前初到林芝时看到的景象:作为行政中心的八一镇没有一条水泥路,电话都是手摇式的,接通率只有1%。“林芝和广东的发展程度仿佛相差了半个世纪”。

  作为广东援藏的“尖兵部队”,万事开头难,没有先例可循,他们就把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拿来下乡调研。当时路况很差,道路就像搓衣板那样坎坷不平,因为高寒缺氧、水土不服,许多援藏干部拉肚子、掉头发、失眠。晚上没有电,只能买蜡烛来看书、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批广东援藏队建成了八一镇的广州路、发电厂。

  日前,南方报业“1+X”联合采访团抵达林芝时看到,这里道路笔直,楼房林立。从察隅县到八一镇,一路畅通,路桥、小康示范村、景区、学校、医院和机关,目之所及,满是援建项目和广东干部、专家、志愿者的身影。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林芝地区发改委主任唐拥军是援藏人员中的第二代,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广东七批援藏队在这里的工作。他说,最初他到西藏还有一点观望心态,到后来就只有真心的佩服和感动,并带动他全身心扎根于当地的对口援建工作。他也以自身为例谈了七批援藏工作给当地群众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他现在居住的广东花园小区是广东省援建的,孩子上的学校是福建省援建的,几年前他做了胆结石手术,主刀医生是广东省援藏医疗队的一名专家。

  僜人新村的金夏干脆把援藏的故事绘在了村口的“壁画”上,画面内容是僜人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建设小康示范村的过程。“以前做梦都没想过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不出门就能洗上热水澡,我们村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广东援藏队装上的。”金夏说。

  在这样的交流交往中,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先进经验被带到林芝。

  在广东投资1400万元的波密县产业园区内,广药集团建设了藏灵芝、藏丹参两个GAP基地,藏族青年嘎松罗布成为了一名“上班族”。除了在广药基地工作,他的家里还种了1000平方米天麻。“每平方米能赚50多元。”嘎松罗布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镇上上小学的孩子将来能够去广东读书,多学点东西回来。

  南方报业“1+X”联合采访团每到一地,援藏干部都会邀请记者到他们“亲戚”家去串门。原来,这些“亲戚”正是援藏干部结对帮扶的贫困农牧民,“亲戚”家里大到家庭经济收入、住房翻新,小到小孩读书就业,援藏干部事事上心。不少干部甚至在离开西藏后仍坚持资助藏族孩子上学。

  在援藏干部的积极发动下,千里之外的广东也形成了从一人援藏到全家援藏、从单位援藏到全省援藏、从政府援藏到全社会援藏的良好社会氛围。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通过援藏渠道协调进入林芝地区的社会资金总计超过40亿元。

  许多援藏干部告诉记者,援藏经历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锤炼,灵魂受到洗涤,受益终生。

  广东第四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庆雄说,3年的援藏经历,是其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生,对西藏的情结是抹不去了。虽然回来多年,但每每想到在藏区工作的艰苦日子,仍充满激情,对事业追求和做好工作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20年来,广东先后涌现出“全国援藏干部的模范”许晓珠、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左孟新等许多援藏先进典型,共有31人次获省部级表彰。

  西藏发展中的广东作为

  “广东援藏队给我们留下的是‘会下蛋的母鸡’啊!”

  历史的车轮驶入2014年。亿万年前冰川削蚀出的山脉依然傲立,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壮美的云杉林下,牛羊成群、炊烟袅袅。林芝依然美丽如仙境。

  在盘点过去20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展望未来,在西藏新一轮发展中,广东将有什么样的作为?

  目前,西藏自治区政府正全力将林芝打造成生态旅游大地区,在全区加快建成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实现率先突破,通过旅游这个主导产业带动林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走在前列。

  务实的广东人按照受援地发展需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广东省省长朱小丹2010年以来七次入藏,明确“一个龙头,两翼齐飞”援藏格局,援藏工作队据此探索新思路:那就是坚持着眼长远,以产业援藏为抓手,注重提升林芝地区“造血”能力,积极培育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林芝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生态旅游、高新技术和农牧产业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最小,成为开发规划的重点。

  广东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地委副书记、林芝行署常务副专员蔡家华告诉记者,广东始终坚持“援藏工作一盘棋”原则,在项目、资金、人员的安排方式上尊重当地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的意愿,调动援受双方的积极性,发挥双方各自长处,做到“支援不包揽、配合不替代、到位不越位”,确保援藏工作方向符合当地实际需要。

  位于林芝县东部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建设,正是这样一个体现“广东高度”的项目。鲁朗,又称“神仙居住的地方”,享有“东方瑞士”的美誉。按照项目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藏族风情、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的国际旅游小镇,成为藏东南旅游集散中心和西藏重要的旅游地标。届时,高山草甸之间,绿色高端旅游度假区和适合大众消费的藏家特色农家乐将相映生辉,满足不同层次旅客需求。

  借着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设的东风,周边农牧民的生活得以改善,增收致富。记者来到位于林芝县鲁朗镇扎西岗村的白玛家庭旅馆,一辆崭新的猎豹吉普车停在院里。旅馆主人白玛告诉记者,随着来鲁朗游客增多,带旺了旅馆生意。“每年旅游旺季客房都爆满。我们打算在旅馆安装无线网络,方便游客网上预约。”白玛说。

  易贡茶场,作为广东对口支援的另一个单位,也呈现另一番美景。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终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雪山白云倒影湖中。在发展茶叶产业同时,这里也正在启动生态农业红色旅游规划,湿地公园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易贡茶场党委副书记、场长朗杰高兴地说:“你别看现在地上都是‘石头蛋’,将来就是‘金蛋’了。广东援藏队给我们留下的是‘会下蛋的母鸡’啊!”

  在广东援藏工作的推动下,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了质的飞跃,如今林芝已经是全藏综合旅游指标仅次于拉萨的旅游目的地。更可喜的是,林芝地区正与航空公司积极推进广州至林芝的直飞航线。该航线开通后,广东游客可以更方便赴藏旅游,更多国际国内游客也有望通过广州进入西藏。

  广东大力推动特色农牧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藏东第一个县级农牧产业园区——波密产业园区和林芝科技产业园、林芝县“306省道水果产业带”、墨脱县万亩高山有机茶种植基地和易贡茶场高山有机生态茶田改扩建等项目均进展顺利。特色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13年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612元,比2009年增长88.86%,在全自治区中增幅居首。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