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338条河涌的广州,孕育了灿烂的岭南文化。“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湾涌,西关风情的体现,闻名全国的“沙河粉”得名于沙河涌。
随着广州城市发展,广州出现部分河涌被填埋、覆盖,再加上地势地形、河流水系的自然变化,广州有172条河涌变成一滩死水的断头涌。
今年广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周立东等23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打通断头涌,重织水网,引水济涌,提高广州河涌综合整治水平的提案》,提案被选为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由市政协主席苏志佳亲自督办。
12日,苏志佳与提案撰写委员们来到广佛交界处的荔湾区牛肚湾涌现场调研,为打通广州断头涌听取政府职能部门间意见。记者了解到,目前牛肚湾涌被水务局列入治理断头试点,所需资金费用由广州与佛山两市共同承担,2015年完成工程建设,为其余断头涌整治工作提供治理参考。现状:断头河涌番禺南沙最多
提案指出,广州有1338条河涌,总长4788.32公里。但是不少众多河涌被填埋、截断、拉直、堵塞,许多河涌成了断头涌。
广州市水务局局长丁强称,广州网河区水系主要分布在荔湾、海珠、黄埔、白云、番禺以及南沙等6区。经系统摸查,目前,广州市网河区共有断头涌172条,其中荔湾区8条,海珠区16条,黄埔区4条,番禺区95条,南沙区49条。断头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发展需要,对部分河涌进行了填埋、覆盖以及地势地形、河流水系的自然变化等。
广州市黄埔区政协主席王锦雄说,长洲岛的新担涌,1963年兴建黄埔造船厂将它拦腰截断,填埋了约450米长的水道,从此长洲湾成了死水湾,长洲湾整体自然环境大受影响,水环境更受到严重破坏,群体意见很大。2008年,政府投资约3000万元复通河道,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黄埔区的乌涌同样是一条断头涌,历史上它与相邻的文涌、三戽涌、珠江涌相互连通,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上在建设过程中不注意加强对河涌保护,将涌与涌之连通道堵死,形成断头涌,阻断涌与涌流通与循环。水务局:明年完成断头涌整治规划
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市水务局在对提案回复的草案稿中称,水务局将开展《广州市网河区断头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计划2015年底前完成。
此外,水务局还选取了荔湾区牛肚湾涌作为断头涌整治试点,计划2014年完成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2015年完成建设。牛肚湾涌试点所需资金费用由广州与佛山两市共同承担。
而在断头涌的治理中,水务局未来将着重建设河网调水补水及群闸联控项目。根据各区相关规划,已经规划有调水补水及群闸联控工程建设的,将加快其建设进度,对已建成的区域,水务局将制定相应运行、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新断头涌形成,水务局还表示要加强工程管理与执法,特别是加强河道日常巡查,加大环境执法和对破坏河涌及其附属设施行为的执法力度。
委员:治理模式不能硬学东濠涌
市政协委员、黄埔区政协主席王锦雄在座谈会上中提到,广州不应该仅满足于打通断头涌,还应该研究把江湖河涌连接成系成网。
王锦雄认为,广州断头涌规划和治理不能硬搬东濠涌治理,要节省河涌治理成本,并且在规划上要注意河涌生态自然,“广州治涌要有经费保障,但是经费保障需要统筹,将钱用到点子上,这样群众才会满意”。
市政协委员、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苏运驱认为,广州断头涌数量众多,治理手段和方法要宜地制宜,先做试点再铺开,这样使用财政资金才会更加安全有效。
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崔虹认为,广州治理断头涌要实行监管与建设良性联动,“很多工程重于建,轻于管,政府治理断头涌要吸取经验,重视打通后的断头涌管理”。崔虹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出台长期管理规划,甚至可以用出台法规的形式用管理断头涌,以防止新的断头涌出现。
现 场
苏志佳:
断头涌是岭南文化元素淡薄的表现
在调研了荔湾区牛肚湾涌试点改造后,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表示对广州治理断头涌抱有信心。
苏志佳在座谈会中说,断头涌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破坏了广州的岭南民俗风情。比如“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湾涌,就是西关风情的体现,著名的“沙河粉”就得名于沙河涌。
他说,河涌是孕育岭南民俗文化的源泉,断头涌的出现、河涌的消失,必然导致广州的岭南文化元素的淡薄和缺失。他还建议办理提案的政府职能部门要拓展视野,从广州的生态文明和岭南文化中心地建设,从环保、生态、文化、民生的大局,认识打通整治河涌对于广州重要意义。求 解
治理断头涌要“一涌一策”
记者发现,市水务局梳理出的172条断头涌中,断头涌形成的历史原因绝大多数是城市在发展中对河涌进行了填埋。不少参与提案调研的委员认为,广州河涌众多,断头涌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要治理这些断头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一涌一策。
模式一:引珠江水济涌
治理断头涌中,近年来广州有不少断头涌采取引珠江水济涌。目前引珠水济涌的有猎德涌、车陂涌、沙河涌等三涌。
提案认为,珠江流经广州地域广阔,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利用珠江水改善广州河涌的水环境要进行全面研究,比如规划、政策和措施,加大河涌治理力度。
市水务局在回复提案草案稿中称,广州根据各区情况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水、引水、补水工程,如三涌补水工程、白云湖水利工程、金山湖水利工程、莲花湖补水工程等,且各区均实施了调控水闸工程,通过利用潮汐、水闸控制及泵站抽排,可实现河涌调水、补水,提高河涌换水能力,改善水体水质。
未来,还加快如大学城水系连通补水工程、三戽涌、珠江涌补水工程、长洲岛黄埔湿地、龙头湖工程等调水补水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各区调水补水体系,配合河网区群闸联控工程,改善河涌水质。
模式二:利用珠江潮汐水济涌
提案认为,根据不同潮位站统计,广州珠江流域潮感区,多年平均高潮位处于1.9米-2.1米(珠基高程)之间。
提案建议,一些断头涌可以利用自然潮汐引水形成双向流动的水流效果,同进用水闸控制改变河涌的双向流为单向流,并对河涌按设计比降进行合理清淤,从而达到珠江水济涌。
提案认为可将黄埔区乌涌治理作为珠江潮汐水济涌的一个案例。乌涌地处黄埔中心城区大沙地,向西与三戽涌、珠江涌相邻,向东紧靠文涌,可在乌涌下游建水闸控制改变河涌的双向流为单向流,打通乌涌与三戽涌、珠江涌和文涌的连接,利用珠江潮汐水济涌,改善三戽涌、珠江涌和文涌的水环境。
模式三:建人工湖蓄水济涌
记者发现,建人工湖蓄水济涌是不少大型河涌治理的方案。比如:海珠区海珠湖引水补水工程实施后,改善连通海珠湖周边河涌的水质,而石井河上游修建白云湖,通过白云湖调度为石井河补水。
提案建议,市规划在黄埔区兴建人工湖--龙头湖,占地总面积约1400亩,湖周边密布庙头涌、南湾涌、沙涌和沙步涌等4条河涌,建龙头湖可连通这4条河涌,给这四条河涌调水补水。
市水务局称,广州计划到2016年底,完成天河智慧东湖、荔湾万花湖、黄埔龙头湖、萝岗凤凰湖、九龙湖一期、增城挂绿湖、花都湖、番禺金山湖共8个生态湖建设;到2020年底,建成番禺湖、从化云岭湖(二期),这将极大地提高广州防洪排涝、调蓄水源、引水济涌等方面的能力。
模式四:群闸联控工程
记者发现,广州在治理河涌中,经常出现“群闸联控”这个关键词。
海珠区在座谈会上提到,区内原有不少河涌水长年得不到置换,出现水质黑臭等现象,借助群闸联控工程措施,实施调水补水,基本实现河涌水质不黑不臭。黄埔区则利用群闸联控,将对全区包括乌涌水闸在内的28座主要水闸实施集控自动化管理。
提案认为,群闸联控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将提高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实现区域内水环境调度,实现河涌水体置换,美化人居环境。
市水务局称,目前荔湾区、海珠区及番禺区市桥水系已完成了群闸联控工程建设。这三个区的群闸联控工程基本实现近近百个闸(站)的闸门、水泵工况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远程监控,水位、雨量等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视频图像的远程监视,以及采集数据的存储、归档、查询、信息共享和报表打印等功能。
未来,黄埔区、番禺砺江河水系还要规划建设的群闸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