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新闻国内新闻

述评“深改元年”:一份底气十足的成绩单

2015-01-28 12:52:41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述评“深改元年”:一份底气十足的成绩单

\

 习近平(资料图)

  “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201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用自信的话语,回顾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取得的成绩。

  今日(1月27日)对“深改元年”作出述评,作者为记者霍小光、张晓松、杨维汉、华春雨,以下为全文。

  一年多来,改革呈现加快推进之势。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

  主动作为的担当,促成上下联动的局面;

  蹄疾步稳的推进,激起千帆竞发的热潮。

  深改元年,改革大潮在一项项革故之举中涌起,改革画卷在一项项鼎新之措中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犹如鲲鹏展翅,乘风翱翔。

  运筹帷幄、统驭全局

  ——党中央以坚定的决心和担当、坚毅的勇气和智慧,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稳步前行

  2014年12月30日,中南海。《关于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摆在了出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的与会者面前。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发轫以来各项工作的盘点,更是一份底气十足的成绩单

  习近平总书记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改革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好局面”;

  “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

  “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有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工作”……

  时光回溯。一年多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014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洋山港集装箱码头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336项重要改革举措。

  ——这些改革,既有议论多年、改革阻力较大、多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也有涉及多部门、跨不同领域,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这些改革,既有直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旨在立行立改的具体举措,也有着眼长远发展,旨在标本兼治的制度建设。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在改革第一年决不能放空炮,而是要真枪真刀干!”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决心,擂响催动改革进军的隆隆鼓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领导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围绕总目标谋篇布局,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改革的正确航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八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八审”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改革方案,“八论”改革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从战略和战役层面对改革实施作出具体部署。

  从强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到强调把狠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从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从提出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严把改革督察关,到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从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到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领导小组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手抓审议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改革议题,一手抓研究部署各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推动开局之年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各地区各部门也迅速建立健全党委(党组)领导下的工作机制,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搞好方案设计,改革方案都要奔着问题去,积极主动了解问题,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评估把关等关键环节,做到精准把脉、精确制导。

  领导小组定期审议重大改革方案,深入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存在的问题风险,明确政治底线和社会稳定底线等,重大问题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确保重大改革论证充分、决策科学。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领导小组坚持科学摆布,重点抓好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作为突破口,并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试点探路,充分彰显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力度和自信。


\

 2014年1月5日,竞拍者在江西省新余市参与拍卖的公车停放点探营

  清晰明确的“施工图”,引领改革稳步推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当年要完成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逐项明确了336项重要举措的目标、路径、时间节点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为未来7年全面深化改革绘制了完整系统的大施工图。

  2014年8月和12月,领导小组分别审议通过了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和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措施,12月提出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和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2015年工作要点,对新的一年改革任务提前作出明确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在一个又一个工作节点的清晰标注下,扎实稳健向前迈进。

  不断深化的战略布局,铺就改革的法治轨道——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指出了“改革”与“法治”辩证统一,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一开始就纳入法治化轨道。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闭幕4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全会提出的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

  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形成姊妹篇,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环环相扣的推进链条,保障改革举措落实落地——

  “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狠抓工作落实提出了“五个到位”的明确要求。

  从及时总结地方推进改革情况,对苗头性倾向及时打招呼提醒,到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从强调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到强调要考核验收改革竣工结果,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问责……领导小组始终把抓落实作为重要政治责任。

  从在重大改革方案中留出政策空间,鼓励不同区域差别化探索,到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具备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经验及时在更大范围推行……领导小组不断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

  从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和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到试点实施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始终注重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一年来,改革部署全面展开,改革渐次向纵深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正在被打破,一场深刻变革正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盘点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开出一剂剂破除顽瘴痼疾的良方猛药。改革举措落地之有力、行动之快、效率之高,让世人眼前一亮,让全党全国精神为之一振。

  世界舆论认为,“中国改革的幅度和力度超出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作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多点突破、领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动力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同时结构更趋优化,动力更加充沛,展现出良好的韧性、充足的潜力和较大的回旋空间。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经济体制改革却快马加鞭,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着眼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打出一系列改革重拳。正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障了中国经济快车换挡不失速。

  一年多来,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好戏连台

  ——改革,剑指体制积弊。

  财税体制在国家治理中始终发挥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虽经多次调整和完善,但始终未触及深层次矛盾。政策上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来一次制度上的创新和系统性的重构势在必行。2014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三项重点任务。

  按照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和部署,在助推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为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大到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等。

\

2014年3月22日,一名技术人员在为河北省平泉县道虎沟乡老爷庙村村民刘桂芝(左)测量土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进入系统设计阶段,对一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过高、与普通员工差距过大,一些央企负责人在“职务消费”中大量报销个人费用等饱受诟病的问题首先开刀。2014年8月,中央决定,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不合理的、偏高过高的收入进行调整,对其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业务招待、国内差旅等设置上限标准,严禁用公款支付企业负责人应由个人承担的消费娱乐活动等各种费用。一系列强有力改革措施出台,力求从源头上堵住国有企业存在的“四风”漏洞,态度之坚决,措施之果断,凸显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的坚强决心,被老百姓称为“大快人心之举”。

  ——改革,向市场要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首场大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且力度空前,国务院重点围绕投资和生产领域,累计取消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从推动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企业服务“一张网”,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一项项改革举措直指“审批多”、“审批难”顽疾,释放简政放权的强烈信号。

  药价、油价、气价、水价、票价……多年来,一提到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价格问题,政府有苦衷,企业有难处,百姓有吐槽。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成为这轮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抓住有利时间窗口,着力以改革为统领,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陆续放开电信业务、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等26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放松铁路运价管制,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更加灵敏的价格机制逐渐成形。

  被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去年以来在放开市场准入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国务院审慎把握、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扩大同业存单发行主体范围,有序放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获准筹建,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沪港通”正式启动,资本要素的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

  ——改革,为未来蓄动力。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实际,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培育和注入新动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以问题为导向,中央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针对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问题,出台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针对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科研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决定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针对院士遴选过程中存在的行政化、功利化等问题,着手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同时,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一揽子科技改革方案的提出,必将推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兴生产力崛起,为中国未来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改革,为发展拓空间。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发展农业面临的形势发生新变化,如何通过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用市场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2014年,党中央启动了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的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强调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部署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强调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作为开放型经济大国和国际经济体系积极参与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积极作为,更多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引领国际合作方向。

  党中央牢牢抓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战略机遇期,确立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连续打出了组合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深化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出推动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战略,对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进行顶层设计,不断培育竞争新优势。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之姿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正冲开一切阻碍发展、束缚活力、抑制创新的藩篱,让一切财富的源泉涌流,让一切创新的能力迸发。
 

\

 2014年1月5日,竞拍者在江西省新余市参与拍卖的公车停放点探营

  清晰明确的“施工图”,引领改革稳步推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当年要完成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逐项明确了336项重要举措的目标、路径、时间节点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为未来7年全面深化改革绘制了完整系统的大施工图。

  2014年8月和12月,领导小组分别审议通过了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和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措施,12月提出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和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2015年工作要点,对新的一年改革任务提前作出明确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在一个又一个工作节点的清晰标注下,扎实稳健向前迈进。

  不断深化的战略布局,铺就改革的法治轨道——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指出了“改革”与“法治”辩证统一,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一开始就纳入法治化轨道。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闭幕4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全会提出的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

  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形成姊妹篇,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环环相扣的推进链条,保障改革举措落实落地——

  “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狠抓工作落实提出了“五个到位”的明确要求。

  从及时总结地方推进改革情况,对苗头性倾向及时打招呼提醒,到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从强调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到强调要考核验收改革竣工结果,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问责……领导小组始终把抓落实作为重要政治责任。

  从在重大改革方案中留出政策空间,鼓励不同区域差别化探索,到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具备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经验及时在更大范围推行……领导小组不断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

  从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和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到试点实施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始终注重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一年来,改革部署全面展开,改革渐次向纵深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正在被打破,一场深刻变革正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盘点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开出一剂剂破除顽瘴痼疾的良方猛药。改革举措落地之有力、行动之快、效率之高,让世人眼前一亮,让全党全国精神为之一振。

  世界舆论认为,“中国改革的幅度和力度超出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作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多点突破、领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动力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同时结构更趋优化,动力更加充沛,展现出良好的韧性、充足的潜力和较大的回旋空间。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经济体制改革却快马加鞭,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着眼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打出一系列改革重拳。正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障了中国经济快车换挡不失速。

  一年多来,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好戏连台

  ——改革,剑指体制积弊。

  财税体制在国家治理中始终发挥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虽经多次调整和完善,但始终未触及深层次矛盾。政策上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来一次制度上的创新和系统性的重构势在必行。2014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三项重点任务。

  按照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和部署,在助推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为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大到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等。

\

2014年3月22日,一名技术人员在为河北省平泉县道虎沟乡老爷庙村村民刘桂芝(左)测量土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进入系统设计阶段,对一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过高、与普通员工差距过大,一些央企负责人在“职务消费”中大量报销个人费用等饱受诟病的问题首先开刀。2014年8月,中央决定,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不合理的、偏高过高的收入进行调整,对其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业务招待、国内差旅等设置上限标准,严禁用公款支付企业负责人应由个人承担的消费娱乐活动等各种费用。一系列强有力改革措施出台,力求从源头上堵住国有企业存在的“四风”漏洞,态度之坚决,措施之果断,凸显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的坚强决心,被老百姓称为“大快人心之举”。

  ——改革,向市场要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首场大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且力度空前,国务院重点围绕投资和生产领域,累计取消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从推动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企业服务“一张网”,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一项项改革举措直指“审批多”、“审批难”顽疾,释放简政放权的强烈信号。

  药价、油价、气价、水价、票价……多年来,一提到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价格问题,政府有苦衷,企业有难处,百姓有吐槽。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成为这轮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抓住有利时间窗口,着力以改革为统领,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陆续放开电信业务、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等26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放松铁路运价管制,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更加灵敏的价格机制逐渐成形。

  被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去年以来在放开市场准入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国务院审慎把握、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扩大同业存单发行主体范围,有序放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获准筹建,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沪港通”正式启动,资本要素的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

  ——改革,为未来蓄动力。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实际,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培育和注入新动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以问题为导向,中央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针对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问题,出台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针对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科研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决定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针对院士遴选过程中存在的行政化、功利化等问题,着手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同时,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一揽子科技改革方案的提出,必将推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兴生产力崛起,为中国未来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改革,为发展拓空间。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发展农业面临的形势发生新变化,如何通过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用市场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2014年,党中央启动了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的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强调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部署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强调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作为开放型经济大国和国际经济体系积极参与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积极作为,更多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引领国际合作方向。

  党中央牢牢抓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战略机遇期,确立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连续打出了组合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深化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出推动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战略,对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进行顶层设计,不断培育竞争新优势。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之姿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正冲开一切阻碍发展、束缚活力、抑制创新的藩篱,让一切财富的源泉涌流,让一切创新的能力迸发。

 

\

2014年3月1日,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吕家坡村吕家坡村的老人们在“托老所”内下棋

  增进福祉、共享成果——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推动改革成果更广泛更直接惠及人民群众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事业改革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推动改革成果更广泛、更直接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兜底线、保基本,注重增进人民福祉。

  一年来,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国务院用制度“穿针引线”,补短板、兜底线、保基本,确保“民生安全网”网线结实、网底不破。围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27个省区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开展养老服务业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之网越织越密、越织越严,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免除后顾之忧。

  一年来,中央坚持以改革创新增进人民福祉,推出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出台了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健全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了低保等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水平,整合碎片化的社会救助制度,发布实施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扩大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了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启动了共有产权住房试点。

  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随着一件件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张张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正展现在亿万百姓面前。

  ——抓统筹、削壁垒,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一项户籍制度改革,延续半个世纪,关系亿万人口,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面对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慎布局,大胆出手,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同时,一揽子加快推进城乡养老并轨、城乡医疗救助并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医疗服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举打破了“农业”与“非农”壁垒。

  一年来,随着一系列民生领域体制机制的创新,公共资源正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民生“蛋糕”在不断做大的同时越分越好。

  ——不畏难、敢担当,直面社会关注热点。

  高考加分使“造假暗门”丛生,“唯分数论”造成人才结构单一化,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导致“择校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础薄弱……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中央出台了一整套教育综合改革措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沪浙两地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例,制定上海市和北大、清华综合改革方案,推进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校园足球。

  莘莘学子将迎来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加科学的考试科目组合、更加多元的人才选拔机遇、更加广阔的社会展示舞台。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这些百姓的心中所想所盼,正被改革的如椽之笔书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上。

  积极试点、稳慎探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顶层设计,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也要统筹考虑经济体制改革,这样才能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

  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及部分领域和区域的盲目开发、无序开发、过度开发,是导致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主因,而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是更深层面的制度原因。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

2014年2月23日,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燕山冶金铸造有限公司两座容量为380立方米的炼铁高炉爆破拆除现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

  一年来,从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到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从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到强化节水准入,开展水权试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启动。

  一年来,从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到推动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再到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改革向着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不断迈进。

  过去一年,雾霾成为老百姓关注最多、诟病最多的环境问题,党中央发起“向雾霾宣战”的号令,“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一系列治理污染的铁规、铁律相继出台,《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先后制发,以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燃煤小锅炉和老旧汽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分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坚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三管齐下”,以总量控制、源头治理、区域联动的努力,争取“雾开霾散”。

  今年元旦,经过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使环保监控更强、更有力。正在建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总体构想和工作方案,也将推动我国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坚定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绘出美丽中国的精彩画卷。

  持续发力、立行立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铸就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航船要战胜险阻、破浪前行,必须靠强而有力的引擎推动。肩负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引领全民族复兴圆梦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通过改革实现聚力充能。

  一年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持续发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立行立改,在猛药去疴的同时着力固本强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愈加坚强有力。

  党中央制定出台并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八项规定。两年来,刹风肃纪的猛拳挥出,近9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受到查处,1000多起典型问题被通报曝光。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

  公款消费的“虚火”退了,“车轮上的腐败”少了,迎来送往的“规矩”破了……伴随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努力更不断结出硕果。中央颁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相继出台19项制度规定,涵盖公务接待、办公用房、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因公临时出国、外宾接待、公车改革、领导干部秘书管理、领导干部企业兼职等方面,正不断从源头上堵住“四风”的漏洞。

  腐败现象如毒瘤,侵蚀着党的肌体。

\

2014年3月10日,福建省闽侯县的一名纪检干部(右)在一家商场用“公务卡”购买办公用品

  过去一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老虎”“苍蝇”一起打,兑现了党中央“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的承诺。

  反腐败成效的大小,既取决于惩治腐败的力度,也取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

  2014年12月,中央决定,由中央纪委向中办、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办、全国政协机关这7家单位派驻纪检组。

  年终岁尾的这则重磅消息,意味着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不受监督的机关和个人,标志着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

  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到推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从建立健全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到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从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开展专项巡视,到搭建追逃追赃国际合作网络……

  越磨越利的反腐之剑、越织越密的制度笼子,在对领导干部形成不敢腐的震慑同时,也在向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步步迈进。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致力于使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抓制度制定,又抓制度落实,对机制不健全的着力改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坚决整治,务求改革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修订并全面实施,着力破解“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选人;到改进地方政绩考核工作,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构建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显现成效。

  从规范领导干部企业兼职、整治超配干部,到开展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清理“裸官”,再到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从严管理干部的实招数、真行动,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吏治清明的希望。

  从开展党建工作述评考核、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到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导向逐步形成。

  随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正不断完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不断增强。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从知宇宙宽。

  从中央到地方,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从中心城市到广大乡村,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在神州大地不断延展,浓墨重彩,气势磅礴。

  一年来,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推出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

  ——经济领域,天津探索一颗印章管审批,辽宁实行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和税务登记“三证合一”,山东建立征地预存款制度,贵州全面推行矿产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浙江建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网,广西建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法治领域,河南全面推行新型合议庭制度,云南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视频接访机制,甘肃出台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规定,江西出台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条例;

  ——文化领域,四川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上海着力打造报业和广电两大全媒体集团、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

  ——社会领域,河北建成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湖南推出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实施办法,陕西将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安徽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省考、县管、校用”制度,福建推进厦门、三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海南实施初婚结婚证和一孩准生证同时发放,宁夏全面实施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服务;

  ——生态领域,北京完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黑龙江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湖北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改革,西藏制定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青海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及效果挂钩;

  ——党建领域,山西以依法确定权力等“六权治本”为载体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广东等5省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江苏探索处置不合格党员办法,重庆探索解决基层实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

  ……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开局之年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迈出了坚实、关键的第一步。展望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步入关键之年,任务更加艰巨,措施更加有力,步伐更趋稳健,必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和勃勃生机。

关键词:述评成绩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