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统揽发展全局。
在这种工作思路下,2015年,对龙川而言,注定将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
2015年,龙川将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四大会战”,涉及交通公路建设、工业园区扩园增效、城市扩容提质及旅游产业升级等方面。
而在“四大会战”的后面,却是很多项影响龙川振兴、跨越发展的“大手笔”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撬动龙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奔康所需的经济支撑,并成为龙川驶入跨越发展快车道的助推器。
龙川县委书记韦钦强率队到实地查看,指导交通公路建设大会战工作。陈小玲 摄
赣深高铁规划设计有关专家到龙川踏勘 刘伟江 摄
实施“112233”工程:打响交通公路建设大会战
2014年11月24日,是一个注定要写进龙川交通公路建设史上的日子。
这一天,龙川召开新一轮交通公路建设大会战,提出实施“112233”工程,在全县打响交通公路建设大会战。
什么是“112233”工程?即为:编织1个互通互联的龙川综合交通网,协助建设1条高铁;协助建设2条高速公路,建设2个站场;协助建设3条铁路,建设3条“国”字号道路。
大交通,大发展。在接下来的5年甚至更长时间,龙川将大力实施“112233”交通公路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举措。“112233”工程的实施,将改写龙川交通公路落后导致的局面,为龙川构建一个集高铁、高速、国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大网络,破解县内交通运输落后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创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发展新格局,为龙川的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新动力。
龙川交通、公路两大部门围绕“112233”工程,结合日常部门工作,梳理出19个交通、公路建设项目:赣深高铁项目1个,高速公路项目2个(其中,去年年底动工的汕昆高速龙川段21公里,今年动工的赣龙紫高速龙川段117公里,共计138公里),铁路项目3个(分别为龙川至杭广快铁、龙川至汕尾铁路、龙川至韶关铁路),站场建设项目2个(一个是高铁站,一个是803车站北移新站),国道升级改造项目6个、共计180多公里,省道升级改造项目5个、共410公里。
6大类19个重点项目,每个都是好项目、大项目,都是龙川脱贫奔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所在,为龙川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面对大交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龙川县委书记韦钦强要求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步调一致,通过龙川新一轮大交通大会战,实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使龙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步伐,成为粤东、粤东北、赣南、湘南、闽西重要的交通枢纽。
实施“12345”工程:打响城市扩容提质大会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
站在发展新起点上,龙川在今年1月8日召开的县、镇、村三级干部动员大会上,吹响了实施“12345”工程、打响城市扩容提质大会战的总动员号角。
在经济新常态下,龙川在城市扩容提质上开始“亮剑”。
事实上,龙川将具备或已经具备了扩容提质的基础。从人口来讲,龙川县城原本规划为7万人口居住,如今却硬“塞”了近30万人,县城已经到了非扩容不可的程度。从扩容的要素来讲,龙川规划五大产业板块,从产业、岗位等方面来讲,可满足扩容需要的人气和生产力。
特别不容忽视的是,龙川县城的交通区位优势正随着国家路网的加快建设,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赣深高铁经过龙川并设站;在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经过龙川并设编组站的基础上,再建设杭广快铁及龙川至汕尾、龙川至韶关高铁等3条铁路;汕昆高速、河惠莞高速两条公路经过龙川,并将于近年建成。铁路与高速在龙川县城“十”字交叉,高速与高速在龙川县城“十字”交叉,这两个“十”字交叉,打造出龙川县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优势即为资源。龙川县委县政府看到了优势,更看到了前景广阔的巨大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以实施“12345”工程为核心的城市扩容提质大会战方案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以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巨大工程。“12345”工程具体内容为:
“1”是指在《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08年—2030年)》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50万人口、8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5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编制好一个大县城规划设计。
“2”是指在县城东江河段的东西两岸,选址建设两幢地标建筑,突出“千年古邑,岭南客家”的建筑文化内涵及现代元素,提升城市形象。
“3”是以龙川县委、县政府为中轴,规划建设3条环城路。其中,“一环”是指县城东江二桥、龙川大道、东江一桥、东风东路、东风西路等;“二环”是指佗城大江桥经龙台公园和幸福工业新城在四都路口跨江过白泥塘至官坑与205国道相接;“三环”是指佗城新东江大桥接205国道北移线路抵达县工业园区,途中与二环在官坑重合。3条环城路既各成路网,又相连互通,构成龙川县城道路骨架。
“4”是高标准打造县城东南西北4个门户出入口。4个出入口将按照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在提供便捷交通服务的同时,建设上融进龙川古邑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特征元素,提升龙川形象。
“5”是打造五大产业板块,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让城市充满生气和张力。一是建设好老隆县城政治经济商贸中心产业发展板块;二是建设好佗城古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板块;三是建设好“海铁联营”的内陆港物流产业发展板块,打造内连粤东、粤东北和外连湘赣皖闽苏5省大宗物资“北货南下”和3“广货北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四是建设纯“农”字号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产业发展板块。五是建设好纯“工”字号的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板块。
一个以规划先行、产业为支撑、提升城市内涵为目标的城市扩容提质大会战,在羊年拉开了开战的帷幕。
从我市最新的铁路规划图可以看出,龙川已经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节点。龙川正借力于便利的铁路路网,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发展物流产业,建设物流新城。
实施打造“两基地两中心两园区”工程:打响园区扩园增效大会战
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实施打造“两基地两中心两园区”工程,打响工业园区扩园增效大会战,做大做优做强园区将是龙川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何谓“两基地两中心两园区”?“两基地”分别为广东省空气能生产基地、广东省钢结构生产基地。“两中心”则分别指广东省空气能检测中心、研发中心。“两园区”则指水产业园、稀土分离产业园。
实施打造“两基地两中心两园区”工程,则是龙川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链条式”发展、做大做优做强园区的主要抓手。
“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走效率型集群发展、链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韦钦强表示,龙川在空气能、钢结构生产上具备“建链”条件,县委县政府正重点培养首批空气能生产企业及生产世界级钢结构的广东迈诺工业有限公司,以两者为龙头,全力打造广东省空气能生产基地、钢结构生产基地。
水产业园和稀土分离产业园的建设,将加快龙川自然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成为龙川工业园区新的增长极。
韦钦强表示,市委书记何忠友在1月22日召开的六委六届七次全会上,就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实施‘建链’、‘优链’工程”,要求各县区要引导企业围绕主业积极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这为龙川工业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此,龙川在实施工业园区扩园增效大会战中,将高擎省级优秀园区旗帜,发扬“爱拼才会赢”的复牌精神,以打造省级空气能生产基地、省级钢结构生产基地及水产业园、稀土分离园为目标,全力提高“四个一批”项目转化率,全力推进“三个50”、“三个100”两大工程和“双百亿”工程,加大征地扩园步伐,完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实施“暖企”政策,全力打造标兵园区、效益园区,让工业园区成为龙川经济社会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引擎。
实施“千年古邑·多彩龙川”工程:打响旅游产业升级大会战
在本月18日召开的县四套班子扩大联席会议上,龙川确定了“旅游旺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策略。
韦钦强在会上指出,要以“旅游产业提升大会战”为抓手,以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为目标,唱响“千年古县·多彩龙川”的形象品牌,促进旅游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共同提升。
何谓“多彩”?结合龙川县情,“多彩”体现在5种色彩元素上,即以千年古城为代表的“古色”、以中央苏区县为抓手的“红色”,以霍山为象征的“绿色”,以油茶和药材为特点的“金黄色”,以矿泉水为主角的“银色”。
而围绕上述5种色彩元素,龙川提出实施“千年古邑·多彩龙川”工程,打响旅游产业升级大会战,大力发展旅游业,助推第三产业发展。
突出“古色”旅游。以赵佗文化、客家文化、姓氏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科学编制佗城景区产业规划、营销规划、保护规划及居民区建筑规划,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认定工作,按“古色元素”规划设计县城至佗城路段景观及建筑物,擦亮“千年古县”品牌。
突出“红色”旅游。抢抓机遇,认真谋划对接中央苏区县关于旅游扶持政策项目,在龙川县城出入口、环城路等重点区域按“红色元素”规划设计、改造升级,让游客一到龙川,满眼尽是红色苏区文化,擦亮“中央苏区县”品牌。
突出“绿色”旅游。根据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龙川将加快推进霍山景区、佗城温泉度假区、九龙潭生态国际度假公园、鹿湖生态旅游区、鹿鸣谷、知青部落、七峰山旅游度假村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升级改造旅游公路,开通景区景点旅游专线,加快旅游特色名镇名村建设,致力打造绿色康体游和农村休闲游目的地。
突出“金黄色”旅游。龙川将充分发挥全县40万亩油茶林的自然优势,打响“全国油茶示范县”品牌,进一步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建设油茶基地,策划创设“茶花节”,把“金黄色”茶油推向全世界,擦亮“全国油茶示范县”品牌。进一步规划建设和加快中药材种植步伐,开发农家休闲游。
突出“银色”旅游。龙川充分利用丰富的矿泉资源,丰富产品类型,延伸产品品牌,建设矿泉养生保健基地和“水产业园”,将车田、黄石、龙母、黎咀打造成“矿泉养生度假小镇”。
同时,龙川将大力发展商贸业。充分发挥旅游对餐饮、商旅、物流、金融的拉动作用,按照“培育市场、搞活流通、发展商贸”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推动银企对接合作,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争取政策性、经营性项目贷款,为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