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同乡论坛2009年度工作总结

深圳南山电脑维修
农业 | 财经 | 教育 | 专题 | 招商 | 感动河源 | 河源景点 | 魅力河源 | 美体瑜伽 | 河源摄影 | 精彩户外 | 种植频道 | 养殖频道 | 东江河畔月刊
热烈祝贺河源同乡论坛建坛四周年
东江河畔网新闻广东新闻

全国唯一的哥村——深圳石厦村:宋皇后裔600年隐居史

2015-01-31 14:17:07 作者:下雨天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全国唯一的哥村——深圳石厦村:宋皇后裔600年隐居史

福田石厦被誉为的哥村声名在外,鲜为人知的是,石厦村六大姓氏之一的赵氏乃宋朝皇室后裔。在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736年前发生在广东新会崖门出海口的崖门海战之后,南宋灭亡。前后大量赵氏皇族后裔为谋生迁徙隐姓埋名在周边扎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具体到石厦村这支,在本月问世的福田区沙头街道史志长卷《沙头之根》予以记载。“石厦赵氏原来是宋朝皇室后裔。”———简短一句,浓缩了石厦村赵氏后裔六七百年沧桑。

石厦村在哪?福田区政府隔壁。走在村里,和深圳别的原住民城中村似乎没两样,握手楼密集。一棵百年古榕,两座祠堂,一座杨侯宫,记载着这个村庄的悠远历史。村里六大姓氏之一的赵氏乃宋皇后裔,为散落在珠三角为数众多的同根同祖赵氏的一支。自先人迁徙至此六七百年,宋赵后裔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一代代繁衍。

\

全国唯一的哥村——深圳石厦村

赵氏从东莞迁至石厦

知道自己是宋朝皇室后裔吗?在石厦股份公司大楼随便问几个赵姓原住民,上了年纪的无不响亮回答:知道啊。然后,随便可以讲上几段历史。那个谁谁,就是我们一世祖啊,当年从哪哪迁过来的。年轻的后生稍微犹豫一下说,“略知一二,小时候听爷爷那辈老人讲过。”

33岁的原住民赵庆福,对自己是皇室后裔似乎没啥感觉。自豪感没有?“不明显。”他笑言,都几百年前的事,太遥远啦。不过,无论是石厦村六大姓氏的哪一个,至少对自己祖先历史有所了解,知道根在何方。

对于这段历史,石厦股份公司的当家人赵煦东基本能说出个大概。话说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侵,攻占南宋首府临安(今杭州)。危急关头,石厦赵氏先祖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护送下沿东南沿海南撤,来到福建、广东一带隐居民间。后来的崖门海战,又有大量赵氏后人散落在新会周边——— 如今的珠三角各地。

到了明朝前期,宋太祖赵匡胤后裔赵文旭,从东莞虎门迁来石厦。宋太宗赵光义后裔赵养石、赵怀卜家族则从东莞塘厦迁入石厦。赵氏三派入粤源流,分太祖派,就是赵匡胤的后裔;太宗派,赵光义后裔;还有一派,魏王派。

迁居石厦的这支系东莞塘厦赵氏,宋淳化年间(990-994),太宗七世孙不每携眷由福建到东莞任职。后代从莞城等地移居沙湖、蛟乙塘、平山。清代,其后裔陆续分居周边的鹤湖、大岭公、道生、新围仔、孖寮、和生、大来和东头等自然村。此外,还有顺德碧江、新会古井慈溪村和龙田里、东莞市栅口乡、南海西樵儒林乡等5支太宗派赵氏。

赵姓进入南粤最早可追溯至秦。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大批赵姓人口跟随南宋朝廷沿东南沿海南撤,来到福建、广东。据族谱考据,文旭公,养石公,怀卜公,三人为石厦村的开村鼻祖。赵煦东说,不过,他们并非在崖门海战战败后迁入的,当时三人并未出生。在又过了两三百年后的明朝前期,三位太公风尘仆仆一路走到石厦,便再也没有前行了。

\

石厦村赵氏宗祠

\

赵氏宗祠内的供奉牌位,赵文旭公,养石公,怀卜公,三人为石厦村的开村鼻祖,牌位最大最靠前

石厦八大姓来自何方

赵氏后裔之所以择石厦而栖,不无道理。距今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在现今福田南部的深圳湾畔,有一处浅丘地带,人称“打锡岭“(今皇岗公园内小山岭)。当时的打锡岭荒无人烟,由于正处深圳湾与深圳河交汇处,海水咸淡适中,鱼产丰富,邻近乡县的渔民多来此打鱼。

打锡岭正在岸边,地势稍高而背风,且山脚有一处天然大石可遮风挡雨,石下就成为渔民歇脚地,石厦因此得名。渔民们把船停于此,上岸补充淡水,购买食物,或维修船只,形成了一个共用的基地。一些老渔民不能下海了,就把船交给儿女,自己在这里建房居住。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一个小村落。

这些渔民来自四面八方,姓氏各异,主要有张、李、龙、岑、陈五姓。虽形似村落,但并无村名。直到后来人们又在附近建起新的围村,才把这里称为“旧围”,以示区别。从“旧围”这个名称可判断,这里应该是石厦村最早的发源地。

明初,一个叫潘英甲的人从东莞学前迁至宝安福永怀德村创基立业,成为宝安潘氏一世祖。大约到宣德年间,五世祖潘观察携妻儿从福永怀德来到石厦,在旧围西面定居。因建筑年代晚于旧围和上旧围,被称为“新屋”,这就是石厦的第三个自然村。

明朝时,赵文旭携家带口来到石厦。同期,赵氏另一支的胡氏夫人携长子赵养石、次子赵怀卜前来。其后,明洪武乙卯年,即公元1375年定居到沙尾村的莫氏一个分支也迁来石厦。旧围、上旧围、新屋三个自然村共同组成了石厦村。陈、李、张、龙、岑氏,则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至打锡岭安家的渔民后代。加上此前的潘、赵、莫三姓,石厦村三个自然村和八大姓氏的雏形至此基本形成。




皇室后裔养蚝捕鱼为生

石厦村原本为渔民聚居而来,既无土地,村民也不善农耕,但村民逐渐发现和掌握了蚝的生长、生活规律,养蚝逐渐成了主业。清中期,石厦村养蚝最兴盛的时期,全村共有蚝田1.1万余亩。

养蚝,村民们又称为种蚝。每年3-4月份,村民们将石块、水泥柱搬到木船上,趁涨潮时,把船划到被淹没的蚝田上,将石块、水泥柱抛下。退潮后,蚝田露出水面,再乘划板到蚝田,将石块、水泥柱像插秧似的,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

石厦村过去没有农田,也不种粮。村民们都是用蚝去集市上换粮食,一篮子蚝有十来斤,正常年景可换三斤粮,遇到收成不好,只能换一斤粮。有时村民也把蚝挑去香港出售,卖得钱再买粮。

经历了明末的动乱和清初的清海迁界,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天下太平,深圳湾畔各围村也都已结束草创阶段,进入发展时期,纷纷向周边扩张。石厦村以养蚝为业,同时也在村前海滩上建一些基围养鱼,虽都异常辛苦,但收入较农业为优,这引起周边一些村庄眼红。

由于石厦是多姓氏聚居村,各姓迁入有先有后,且一开始建村就分居三处,形同散沙。而邻近各村大多一村一姓,同一家族聚居,人强马壮,石厦村因此常受到侵害。加之官府豪强势力的巧取豪夺,使石厦村多次面临灭村之灾。好在赵、潘两家力量稍强,组织村民互相支援,几次化险为夷。

面对这一形势,旧围、上旧围、新屋三个村的八姓村民意识到,只有团结才能保家。村民共议后集资在旧围建起石厦村第一个祠堂——— 敦睦堂。

敦睦堂不是一般的家族祠堂,而是石厦村各姓氏共有的。取名“敦睦”,意为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举凡全村大事,村民均来这里商议。敦睦堂也是福田区原有的15个行政村中唯一一个多姓氏共有祠堂。除此外,赵、潘两姓还分别建起两座家祠。一座是建于上旧围的“赵福善堂”,另一座是建于新屋村的“潘氏宗祠”。村里还建有一座“杨侯宫”,据说是为纪念宋朝名将杨延昭的,也是为了借杨家将的威名凝聚全村人心。

为了保卫村庄,石厦村还建了两座炮楼。一座建于上旧围,一座建于新屋,一北一南成犄角之势,分别为赵、潘两家所建。

不为外人知的是,石厦在海外的村民有3000多人,足足是在老家人数的6倍多。据石厦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赵玉桥介绍,村民足迹遍布香港及海外的美国、欧洲等地,尤以在香港人数为多,多在元朗一带,其中有七八人还曾在港英时代被授为太平绅士,相当显赫。香港设有一个石厦村民的老乡组织,名为“众孚堂”,号称已有400多年历史。截至2013年,包括海外人口在内,石厦村赵氏约1500人,成为石厦村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太祖遗训望后人相互抚恤

在石厦村活动室福善堂有一块刊有《大宋太祖皇帝遗训》的黑色石刻,藏身于一幢居民楼而鲜为人知,“朕上世祖宗族属众多,或游宦四方,或散居州县,各占籍焉,今已疏远,纵有相遇,示若途人,心实有撼。”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因“黄袍加身”取代后周称帝后,先后进行数次北伐,最终完成统一。宋太祖在遗训中表露了自己的担心,“自古国家兴废存亡,何代无之。”为让赵氏家族避免在后世陷入“示若途人”的悲剧,他分别为皇室后代“各立玉碟十四字”为辈分:(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斋与孟由宜学;(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派)德承克耐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遗训要求赵皇氏后人按字取名,以字排辈,希望多年之后,后人可凭此相认,相互抚恤,“勿恃富而轻贫,勿恃贵而骄贱”“富盛者宜量力抚恤,勿使流离失所,有玷辱于祖宗也。”

老居民赵泽东介绍,该石刻根据世代相传的族谱所刻。石厦村赵氏以太祖派居多,早期先祖按碟取名认辈分,后因战乱避祸,不一定照碟字取名,进入现代社会青年人很少按碟字取名,但大家在识别辈分时仍按玉碟十四字推算。

赵氏祠堂大门有副楹联,上联曰:福田缘祖德孝友仁爱,天水家声增气象;下联曰:善业阙孙谋蒸尝祭祀,汴京世泽永馨香。“天水”和“汴京”就是赵氏皇宗发源地和北宋的开国之都。每年正月,赵氏族人包括香港和海外赵氏同宗在祠堂联谊,共吃大盆菜。前年,石厦赵氏组团到河南开展了寻根问祖活动。

每年清明,分散深港两地的赵氏还会来到蛇口赤湾祭奠,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8岁的赵昺陵墓在此,这也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宋代皇帝陵寝。史载,1279年3月19日,身任左丞相的陆秀夫见宋军寡不敌众大势已去,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国。宋少帝陵旁,目前还有一尊陆秀夫负帝殉海石雕像。

1911年,香港赵氏后裔修建了宋少帝墓。1963年,墓地被赤湾驻军发现。到了1984年,香港赵氏宗亲会和蛇口工业区旅游公司又捐资40多万港元,对陵墓进行了修葺扩建。墓园由50余平方米扩大至4400多平方米。重新刻了墓碑“大宋祥庆少帝之陵”,两旁对联为“黄裔于今延宋祀,赤湾长此筑皇陵”字样。墓旁增立一块1米宽、2米多高的泉州白石碑刻“宋帝昺陵墓碑记”。由此“宋少帝墓”升级为“宋少帝陵”。

\

石厦村活动中心保存的《大宋太祖皇帝遗训》石刻,遗训根据族谱记载所刻,宋太祖赵匡胤在遗训中希望后代相互抚恤

记者观察

六村相邻连接千年历史

千百年来,时光静静流淌,下沙,上沙,沙嘴,沙尾,新洲,石厦,6个村落,根脉相连,沿着深圳湾自西向东顺次排开。建村最早的是下沙,南宋中期,开村鼻祖黄金堂由中原迁徙至此。紧接着,南宋中晚期,由江西迁至广东的黄默堂来到下沙,成为下沙黄氏一世祖。明朝洪武乙卯年,莫碧州开创沙尾村;明朝前期,赵氏定居石厦村;明中期,欧观成开创沙嘴村,简南溪开创新洲村。《沙头之根》编委会主任———沙头街道党工委书记胡敬东说,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建筑风格以及心理认同与现实交往看,这六个村根脉相连,数百年来一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铸就了今天沙头的历史荣光与文化尊严。离石厦不远的岗厦村,则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后裔,全村无一杂姓,原住民均是文天祥第二十六代后裔,其始祖文萃正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瑞的第五代子孙,开村至今已近700年。这与宋朝皇室后裔迁居石厦的时间几乎差不多,已不能仅仅用巧合来形容。从南宋京都杭州出发,在千里之外的珠江口,一场崖山海战终结了宋朝,皇帝、丞相以及双方的后裔在深圳湾栖居,续写着历史。

关键词:的哥后裔深圳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意高眼镜 品牌太阳镜 眼镜架 镜片 近视偏光太阳镜淘宝店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